2012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全文)

2012年01月31日17:2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转企改制 城市综合体 动漫游戏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生产性服务业 农村寄宿制学校 政府工作报告
  二、2012年面临的形势和总体把握

  科学研判和正确把握宏观形势,对于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总体上看,我们既面临不少挑战,也面临很多机遇。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加大,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但是,我国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省加快发展总体有利。一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三农”、水利、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实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开展增值税改革试点,相应调减营业税。加快大型农机合作社和高效节水设施建设,促进与农业相关制造业发展。对国家重点在建项目、续建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符合产业政策和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这些政策取向对我省加快发展十分有利。二是国家继续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行政策支持。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发展潜力有序释放,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对东北地区和我省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国家将继续支持东北振兴,进一步改善边疆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这些政策为我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提供了重大机遇。三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蓄势待发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为加快发展积攒了后劲;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代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支撑;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活力;全省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为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争先的大好局面。

  “稳中求进”是中央确定的今年工作总基调。从我省实际出发,“稳”是前提和基础,“进”是核心和关键。我们要十分注重“稳”,稳住农业生产,稳住工业经济运行,稳住固定资产投资,稳住城乡基础建设。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进”,在“进”中做到又好又快发展,着力解决好六个关键问题:一是加快提升经济总量,既要做活存量,也要做大增量,做大增量是关键。二是强化固定资产投资,既要注重基础设施投资,更要注重产业投资,加大产业投资是关键。三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既要抓粮食产能提升,也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关键。四是保障经济健康运行,既要加强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也要解决铁路运能不足和电价过高问题,解决铁路运能不足和电价过高问题是关键。五是加强对俄沿边开放,既要抓好经贸合作,也要加强大通道建设,加强大通道建设是关键。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稳物价、保住房,更要促就业、增收入,促进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关键。抓住和解决这六个关键问题,我们就能够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实现“稳中求进”,我们还要注意保持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五个比重”:一是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是衡量整体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标志。只有经济总量做大了,质量、效益提升了,财政收入比重提高了,逐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才能更好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二是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这是衡量产业发展对财政贡献水平的重要标志。增加财政收入不能单靠行政收费和罚没款,根本出路在于发展产业,培植税源,涵养财源,创造更多的财富。三是提高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这是衡量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提高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才能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产业投资占产业投资的比重。这是衡量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只有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才能促其释放潜能,增强全省经济发展活力。五是提高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这是衡量共享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推行公共财政,实行民生预算,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根据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十大重点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创优,力求在提高质量、增强效益上有新突破,力求在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上有新举措,力求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有新作为,力求在备足后劲、打牢基础上有新进展,力求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有新成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力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

  上述目标的确定,充分考虑了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也充分考虑了我省的发展基础和广大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注重了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顺应了全省人民期盼发展、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今年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财政资金安排上,既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又要尽力而为、留有余地,以应对不可预见的因素和变化。用于保民生的钱必须留足,民生的钱是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钱,这是必须保证的;用于“造血”的钱必须预留,“造血”的钱是积攒发展后劲的钱,虽然发展的钱应主要靠市场运作,但是财政用于发展上的启动和引导资金,起“四两拨千斤”作用,也是必须保证的。我们坚信,通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预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三、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稳中求进,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

  (一)加快大项目建设,拉动投资保增长。项目建设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是增税源、保就业、惠民生的有力支撑。我们将毫不放松地推进各类项目建设,把项目做实、务求实效。一是强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产业项目建设相对滞后始终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软肋”,产业项目上不去,财政的“身板儿”就不硬朗。必须集中力量抓大项目,全力突破。今年,要再开工建设500个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力争完成投资1500亿元,增长50%以上。继续实施工业“双百工程”,重点推进100项投资亿元以上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10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项目建设。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0个,建成投产5000万元以上项目400个,力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二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抓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促进固定资产投资。优化路网结构,保在建、上必须、重配套,有序推进,提高畅通能力和安全水平。建设高速公路512公里、一二级公路895公里、农村公路4000公里。加强城乡结合、干支结合的配套建设,同时搞好县乡公路结合部的坡路改造,确保交通安全。积极推进铁路建设,加快哈西客站、哈齐客专、牡绥扩能改造、大庆西站、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等在建项目建设;争取集装箱中心站、滨北桥等项目尽早开工;积极做好哈尔滨站改造和齐齐哈尔至漠河、佳木斯至鹤岗、佳木斯至双鸭山扩能改造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力争哈佳、哈牡高速铁路立项开工。推进哈尔滨机场扩建和抚远、建三江机场建设,积极做好五大连池机场建设的前期工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开工和续建水利项目560项,推动粮食产能水利工程、重点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国境界河国土防护工程建设。三是加快园区建设促进项目落地。坚持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用地节约,要素集聚,在现有13个省级重点园区基础上,再打造8-10个省市共建重点园区,使“八大经济区”都有2-3个园区作支撑,提高投资强度,促进项目落地。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摆脱“原字号”产品依赖,提高科技含量,推动产业链延长、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结构优化。一是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依托粮食、石油、矿产、林木、煤炭等资源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龙头企业,促进资源深层次开发,“吃干榨净”出精品,提高附加值。食品、石化、矿产、林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5%、16%、30%和20%。二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我省科教、人才等资源优势,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强化要素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配套发展格局。重点发展以LED、云计算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钼、石墨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核电、风电、燃气轮机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制造为代表的生物产业,以轨道交通、飞机及乘用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以大马力拖拉机、水田高速插秧机、收割机为代表的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等,今年确定的项目将全部开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5%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发展以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物联网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有序运行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金融能量有序释放,发挥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的作用,发挥在扶持困难企业脱困、中小企业成长中的作用。支持重点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培育一批大型物流集团和特色物流企业,着力构建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深入开发和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品牌,壮大旅游产业。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也是我省最大的优势。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保持清醒,高度重视,千方百计确保粮食产能提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一是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扎实推进“两大平原”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用好国家政策,确保粮食产能的巩固和提高。继续推进大水利、大科技、大农机、大合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新增和改善水田灌溉面积560万亩,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400万亩。提高现代化大农机装备能力,新组建200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实施种子工程,良种化率保持98%以上。优化种植业结构,稳玉米、保大豆、扩水稻,保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粮食总产量力争达到1200亿斤。二是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拓展市场需求和农业增收空间,由单一研究“田间地头”向研究“田间地头”与“市场端头”相结合转变,由注重抓“产供销”向抓“销供产”转变,搞好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引导和服务农民直面市场,把利润更多地留给农民。实施品牌战略,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抓好100个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大项目,新增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10户。依靠科技优化产品结构,农产品本地转化和精深加工率分别达到60%和35%。三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走合作发展道路,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农民话语权。继续抓好星级合作社建设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万个。四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切实解决“种十亩不如种一亩”的问题。特色农作物种植达到1500万亩,绿色食品种植达到6700万亩。加快发展畜牧业和特色水产养殖业,抓好深加工,畜牧业产值增长10%。

  (四)坚持县域和城区并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县域和城区经济不发展就不会强市、不会强省。没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也不会走得太远。一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我省县域经济实力普遍不强,有56个县(市)靠享受均衡性转移支付“过日子”,大部分县(市)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津贴补贴水平没有达到国家允许的上限发放标准。县域经济如果仍然沿袭传统农业经济,只会越走越窄,越落越远。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走产业立县之路,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和经济外向化等发展方向,创办园区,招商引资上项目,不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尽快形成立县主导产业。力争每个县(市)都有省级重点产业项目支撑,力争在2-3年内都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园区。全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增长16%。二是加快发展城区经济。城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域,需要进一步出台政策,放权搞活,加快发展。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依托区位条件,打造服务外包、信息咨询、专业培训等生产服务业;提升商贸、餐饮、娱乐、家政、社区服务等发展档次,繁荣生活服务业;依托主城区中心区域和城市综合体,发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金融保险、会展经济、楼宇经济等,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中心城区的科技园区、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培育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深入开展场县、村企等共建活动,强化吸纳就业与人口集聚功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以创建“三优”文明城市为载体,加快旅游名镇和“百镇”建设,实施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城镇化试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扩大星级村建设规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区域攻坚和整村推进,省财政投入配套资金1.5亿元,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0万人以上。重点加大对大兴安岭南麓山区11个县和其它17个国家级、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的扶持力度,激活内在发展动力,逐步改变贫困面貌,与全省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五)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科技创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内生动力,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坚持创新驱动,让科技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一是培育自主创新主体。做大做强10个行业工程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30家,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创新型企业达到300家。组织实施3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研发资金占GDP的比重达到1.6%。二是推进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引进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打造“北方智谷”。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体系,科技园区新孵化和引进企业500家。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产品质检中心,增强重点产业和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展览馆,构建龙江农业科技高地。三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健全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市场功能,科技成果省内转化落地500项,应用类科技成果应用率85%以上,技术交易额实现7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

  (六)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革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破解体制性障碍的根本出路。一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实施意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新闻传媒集团、演艺集团和文化旅游集团,推进市级和县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划转,上半年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九月底前基本完成非时政类报刊社转企改制任务。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支持新闻传媒、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影视制作、网络信息、动漫游戏等产业发展。加强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龙江传媒产业园等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形成多元发展的格局。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全民创新创业,搞好省市县三级创业基地建设,实施万名创业小老板和小企业培育成长计划,充分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减轻企业税负,解决企业融资难,支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扶持400户小企业成为规模企业。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增长16%以上。三是统筹推进其它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力争上半年完成央企“三供一业”移交地方工作,使企业轻装上阵,把央企的扩张和产能释放留在龙江。全面启动实施厂办大集体改革。开展“粮食银行”试点,组建黑龙江粮食交易所。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等其它领域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七)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打造对俄沿边开放“桥头堡”和“枢纽站”,积极主动与蒙东地区合作,联手建设对俄沿边开发开放带,力争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我省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一是提高国际大通道和口岸通关能力。推进同江铁路大桥开工,抓好重点口岸固冰浮箱通道建设,努力实现四季通关。力争开通黑瞎子岛口岸,力争开行哈尔滨直达海参崴“小国际列车”。二是优化对俄经贸结构。以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和中俄互办旅游年为契机,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引导加工贸易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扩大地产品出口。加快绥芬河保税区建设,推进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等境外工业园区建设,在边境口岸地区建设3-5家进口加工基地。扩大能源、资源类商品进口,实现落地加工增值。三是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开拓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扩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出口。争取国家批准建设2-3家国家级外经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30家省级外经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四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办好哈洽会、绿博会、新博会等境内外各类经贸活动,加强与央企合作,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高合同履约率和项目开工率。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长30%以上。

  (八)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我省是生态大省,良好的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依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推进低碳发展,实现绿色崛起。一是推动林区经济转型。坚持“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矿产资源开发一点、保护一面、带动全局”,抓好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天保工程”二期实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抚育,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二是搞好生态治理与恢复。启动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开工率达到20%。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和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植树造林3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6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原1.4万公顷。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基本农田保护。三是强化节能减排。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重点支持100项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和100项节能产业化项目。抓好机关节能和建筑节能,严控“两高”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氨氮排放量下降2%。让龙江大地山川秀美,土净天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