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家粮库有无虚实?建议国家予以查实”。此言一出,即引起多方关注。当一位为中国乃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国家可能潜伏的危机出发去思考和发问时,我们更应该在丰产的现实中去识别并读懂忧患二字。
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粮食安全问题赫然在列,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地位,于此可见一斑。在3月18日的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又提到了关于粮食储备的问题,从上报的数字来看,现阶段我们的粮食储备在1.5亿到2亿吨之间,在世界上算是比较高的。
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物价上涨较快的压力。国库有较充裕的粮食储备,将相关的发展隐患降低。借助于调动国库储备粮平抑市场波动,稳定粮食价格,是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中,之所以再三强调粮食的生产、流通、管理等环节的重要性,其意义也在于此。
不过,结合袁隆平委员提出的质疑,再回想到十年前朱槠基总理考察安徽的粮库时所遭遇的谎言,一些人士的担忧也就不难理解:当市场需要政府及时调控干预时,我们是否真的拥有调控的战略储备?我们能投放到市场的,会是足够的所需吗?粮食如此,所有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原料、生产设备、主要农产品、医药器材等储备物资皆是如此。
国家战略物资后备储备工作需要时时先天下之忧而忧,想人所未能想,做人所不曾做,绸缪于未雨,防患于未然。有前瞻性的“备”方能除现实性的“患”。而只有备在平时,才能用在不期和突发。
国家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仅是为了济一时之急,更重要的是着眼全局、放眼未来,同时需要稳固的战略储备。这样才算得上是成功和有效的宏观调控。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在经历了一场大雪灾之后,国内化肥等农业物资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使农业生产面临诸多压力。组织好化肥等农资产品供应,保持农资价格基本稳定,是恢复灾区农业生产和抓好全国春耕生产的关键。各地要确保春耕运作良好和消条不紊地进行也需要建立农资储备制度。
由此可见,必须以充足储备保证“有物可调”。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各类储备物资的主管部门和运营企业要加强产出能力,按时按量储备到位,从根源上解决特定物资对于宏观调控和发展的制约。(于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