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亿万农民由衷地感到高兴。”如何理解农村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
五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增长幅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2090元增加到2476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3.8%。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2476元到4140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6.8%。
请看下列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的数字:
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3%。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8%。
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2%。
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4%。
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
二、国家财政支农资金越来越多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有了很大的增长。1997年-2002年的五年间,国家财政支持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达4077亿元。而2003年-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5年累计1.6万亿元,其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3000亿元,地方也较多增加了投入。
请看下列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逐年增长的数字:
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2626亿元,增长22.5%。
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
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五年来,我国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新增沼气用户1650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0万公里,解决了9748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的蔓延。
三、支农惠农政策更直接、更有力
五年来,我国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部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同时,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实行奖励补助。
2003年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及时作出部署,保护粮食主产区和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004年开始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主要措施是: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建设投入。
2005年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对部分粮食主产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006年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继续对重点地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
在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粮食连年增产:2005年粮食产量48401万吨,2006年粮食产量49746万吨,2007年粮食产量突破10000亿斤。
四、把“解决农村民生”写入党的文件
2008年一号文件指出,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年来,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如期完成。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2.2万多所农村中小学改造危房、建设7000多所寄宿制学校,远程教育已覆盖36万所农村中小学,更多的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的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的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受益。(李海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