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像泡面满足基本生存所需

2014年02月13日12:0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农民工 闪婚 留守儿童 新生代 婚姻家庭 个人全面发展

解读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像泡面满足基本生存所需(3)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李德曾对335名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做了问卷调查与当面访谈。“坐在他们对面,常常觉得矛盾、出离。他们会说爱情、说自由、说责任,但从调查问卷结果看,他们的性观念更开放,对异地婚恋的期待反而越来越少。”

惯常的原因,“他们在城市里的自由恋爱,往往会遭到来自双方父母的反对。”即使父母不反对,对日后去哪里落脚的想法,也和之前的农民工们不一样了。加上,女方父母多会提出至少在当地县城买房的要求……久而久之,在城市恋爱、回老家结婚,成了越来越多青年农民工的现实选择。

“与人们的设想恰恰相反,当下越来越多农村青年的婚嫁距离,在缩小,内圈化了。”

在L村访谈时,除了客观交通条件限制,李德得到了村民给出的3条现实理由:两家距离近,方便相互帮助、照应,特别是农忙季节、盖房子等大事;住得近,可以多走动,拥有一份亲切感,也可增强感情;女方嫁得近,还可以在生气时,很快得到家人的帮助,不受欺负。

而在城市工厂里的调研,女工给出的理由,主要是觉得与同一个地方的人结婚会有共同经历和语言;嫁人嫁得不远,父母可以放心;同村人结婚可以更了解对方。

不论是在家乡,还是在城市,几乎没有人赞同异县异省婚姻。

李德分析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一是80后因计划生育的施行,农村家庭子女开始减少,父母对孩子的依赖度增大;二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体系、水平的缺陷,使养儿防老、养女防老的观念依然浓重。

一条条“不得不”的原因,加之外出打工少回家的现实,让媒人、相亲、闪婚“不得不”又热了起来。

只是,这样真的好吗?

他(她)们的婚姻策略

陈欣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想法与经历,并非只是他个人的问题。

从2010年起,李德对新生代农民工婚姻问题进行系统调查。持续一段时间后,李德发现,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们,已开始形成自己全新的婚姻策略。

婚嫁的距离,只是其中的表象之一。

既然不被父母认可,新生代农民工们在大城市中的恋爱,更像只是为了填补双方感情的空白,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开始游戏人生的不在少数。

从问卷的结果看,虽然超过80%的人赞同自由恋爱,以感情为基础,对方人品要好,不考虑对方贫富、学历等情况。但对待婚姻,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婚后不幸福就应当离婚;超过70%的人赞同婚前同居,超过40%的人认可婚外恋和外遇;逾四分之一接受女孩子傍大款、当小蜜。

观念的改变,会直接影响人的价值观与判断。在新生代农民工心中逐渐成型的婚恋新策略,日渐显著。

比如“社会阶层、门当户对”的理念。

“城里的女孩和女大学生根本不会看上我们,我们就不是一路人,我们收入低,养不起。即使将来做了老板,挣了大钱,也不会娶,说不到一块……”这样的自我认知,似乎每个受访者都明白。李德在城市一家工厂调研,全厂27名已婚者,家庭条件都差不多,在老家属于不穷非富。“因为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主要都依靠农业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所以家庭条件差别不是很大。”

对自身与伴侣的要求,微妙的变化同样已经出现了。

对于个人,最明显的莫过于结婚年龄的推迟,过去农村女孩一过20岁就算老姑娘的观念,一去不返。现在不论是女孩自己,还是男方都已不那么介意年龄,在国家规定的女性23岁、男性25岁晚婚线后再准备结婚的人,占了大多数。

对伴侣的要求,在看重品德、身体健康这样的传统标准的同时,对对方身高、长相等外在容貌要求逐步提高。这种容貌要求,是相对于传统在田间务农形成的那种相貌而言的,比如皮肤粗糙、黝黑,穿着旧式,从没出去打过工,不了解外面的世界。

“所以,越来越多的,婚姻是打工者找同乡打工者。”李德说,他们常年在城市工作、生活,逐步接受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是在基本改善、解决温饱后,对审美意识的唤醒,其实也是一种社会进步。

但重要的是,无论男女都显示出物质主义倾向。对方家庭的富裕,未婚夫非农业技术的挣钱能力,女生的外貌、性格愈发重要。过去一直受欢迎的身强力壮、勤劳朴实的男青年,相貌较差却善于理家务的女子,如今受到冷落。

时代的烙印,深深刻在了他们的身上。

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只是所谓的爱,与两情相悦的婚姻,被裹挟在厚厚的“策略”里。

近1.5亿人的婚姻家庭

还很难判断,在他们身上发生的这些婚恋转变,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只是,当越来越多陈欣的出现,当爱情、婚姻被量化、被消费、被速食,令人隐隐不安。

春节一天5次相亲的故事已让人感慨,但若将搜索面再扩大,从令人唏嘘的除夕夜云南腾冲灭门案,到去年江苏男女青年相亲,竟是嫖客小姐;河南村支书被捕,笑谈村里孩子一半都是他的,类似社会新闻层出不穷;再联想到2012年河南光山校园伤人案、2011年贵州毕节被烧死在垃圾桶里的留守儿童……

条条新闻的背后,似乎都有着农民工婚姻问题的影子。

李德从社会学的视角,在研究中将农民工的婚姻问题拓展开来。结婚前对恋爱、性行为的放松,会更易引发堕胎、卖淫等社会问题;结婚后的婚姻,尤其是当有了孩子后,问题更加复杂。留守儿童的安全,留守妇女的自我保护与压抑,独自在外打工的性压抑、性犯罪,与结成的“临时夫妻”,都是当下阶段的棘手难题。

李德觉得,计划生育政策、农民工的婚嫁距离、农村养老保障建设、民工荒等,这些以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在当前城乡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似乎都有了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通过农民工婚姻这一点,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全部串了起来。看似简单的恋爱、结婚,一只手牵着一个个人的幸福,另一只手拉扯的,是令社会稳定的最基础细胞——家庭。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超过2.63亿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近1.5亿人。

真的,是人们的家庭观念、道德观念在物欲中无可挽回地丧失了吗?

其实未必。单看每年春运时,在中国大地流动着的数十亿大军,就能体会,家,仍是中国人的心底最深的牵挂。

在李德与同事最新的研究中,他们感觉到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困境的核心,源自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衡。

2013年12月14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一个思维已开始现代化的人,却不得不面对难以逾越的落差、难以摆脱的乡村观念,矛盾必然出现。国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他们带来希望。”李德说。

新型城镇化并不是要消除农村,也不是推平田地盖新楼,在李德看来,更重要的,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即以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在有层次、有梯度的产业转移、新城发展中,能够带着“乡愁”安然落户新型城镇,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有活干、有房住、子女有学上、生活有保障。

“也就是说,实现他个人全面发展,这也应是新型城镇化真正的内涵。”(本报记者 梁建刚)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