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这是党中央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是新时期新阶段深化改革的广泛认识。
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
站在“十二五”新起点,该如何判断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过去30多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改革进程势不可当;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打开。
“良种有补贴,种地不交税,看病能报销,上学不收费。”江西省樟树市种粮大户陈秋林细数生活的变化。这得益于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取消农业税、开直补先河,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落户田间,激发出农村活力。
从一个乡镇企业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品牌,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感慨地说:“改革开放对万向而言,最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就是市场经济。上个世纪90年代,企业只能偷偷摸摸地走出去,现在国门打开了,国家大力支持,万向的国际业务也从国际营销转向国际生产,实现了优化配置国际资源。”2010年美国生产的每3辆汽车中,就有一辆使用万向的产品。
回望30年,价格闯关,经济“软着陆”,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海啸……经受了一个个考验,改革开放的航船破浪前行。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不会有中国辉煌的今天。唯有改革,才能开创中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今天的改革,正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深水区”,由易向难、由外围向核心、由增量向存量步步推进。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
——观世情。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复杂。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失衡加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中国到了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的历史拐点,这是我们在应对国际局势变动中面临的新考验。”
——察国情。资源和环境亮起“红灯”。改革先行者深圳,在而立之年遭遇“成长的烦恼”。深圳社科院社会发展所所长杨立勋分析,一方面发展空间受阻,触碰到资源的玻璃“天花板”,一方面劳动力“红利”减少,进入“刘易斯拐点”,传统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收入分配走到“十字路口”。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1978年至2009年,城乡居民名义收入差距从2.57倍扩大到3.33倍。“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摆在面前。
与此同时,经济结构性失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弱,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等等……许多问题盘根错节地纠缠在一起,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这是我们在科学发展中面临的新考验。
——看党情。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规律,不断加强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总揽全局的能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新考验。
“改革开放不仅是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今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坚持改革开放,不容置疑。”迟福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