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战略目标演进:从独立自由到文明和谐

2011年06月27日14:5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党建模式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中共 文明和谐 独立自由 文化大革命 国家建设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开宗明义地向世人宣告: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邓小平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不是建立在空想之上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统一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发展目标当中,使中国社会的变迁走向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一、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战略目标不断演进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就源于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对共产主义的不懈追求。毛泽东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党成立后,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中国社会状况和阶级关系,来确立各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奋斗目标及革命纲领。建党初期,党虽然认识到中国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受到威胁,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等基本国情,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是基本国情的核心,因而普遍认为中国革命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革命。直至1922年6月党的“二大”时,才深刻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经济状况,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区别并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以及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政策与策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回答了中国究竟“向何处去”的大问题。

此后,中国共产党经过大革命失败后的艰苦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并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探索中,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目标,提出了通过人民民主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等思想。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救国图存”、中国究竟“向何处去”,成为当时许多仁人志士所探索的大问题,而究竟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又是近代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关于社会发展方向的所有争论的焦点。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前,中国人民进行了80多年顽强不屈的斗争,但是没有一个阶级、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认清这场斗争的本质,提出明确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中国人民只是在找到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之后,才在精神上处于主动地位,中国革命才逐步走上胜利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多年来,由于理论准备不充分,经验不足,基础不强,急于求成,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教条主义等时有发生。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出现的、延续到爆发“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极左思潮,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教条化到极点,大大地延缓了现代化进程,而且一度误入“左”的歧途。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纠错的机制和勇气,中国人民富有顽强的进取精神。随着认识的深化,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问题上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深刻反思历史教训,在经过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极左错误后,邓小平更突出地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要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前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过去,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年代,人们“谈资变色”,凡是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都被否定、被打倒。今天,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正是在这些正确思想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始终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进程,尽快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大力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经过艰苦探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