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在金戈铁马的古代,还是在信息制胜的当代,由军人组成的直线、方块,军靴踏击地面的铿锵脚步声,战车、战机、战舰的滚滚轰鸣声,最能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最能展现一个国度的文明水准和军队的能力素质。作为军队风貌最集中体现的阅兵,是世界各国最隆重的庆典,是显示国威军威的传统仪式,是彰显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礼仪,是军事文化的综合集成和重要体现。
1 阅兵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古罗马等国已有阅兵活动。18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广泛普及了阅兵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军统帅如斯大林、艾森豪威尔、丘吉尔、戴高乐等,都很重视阅兵,经常举行各种盛大的阅兵活动。阅兵的历史在我国更为久远。相传4000多年前,北方华夏部落首领夏禹,曾在今河南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其间,就有类似阅兵的仪式。春秋时期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春秋·桓公六年》记载:“秋八月,壬午,大阅。”《毂梁传·桓公六年》:“大阅者何?阅兵车也。”这时期的阅兵以打猎的方式进行,以后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以及不定期地在战前或战斗间隙进行“观兵”或“观师”。陕西出土的秦陵兵马俑,就很像古代阅兵的阵式。长城上的嘉峪关,也是古战场上一个容纳十几万兵马的阅兵场。到汉代,定期阅兵常与立秋之日“祭兽”一起进行,受阅内容增加了一些打斗动作。至清代,督抚三年一次的阅兵称“大阅”。
2 阅兵折射时代发展的映像。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一向重视阅兵。在革命战争年代,部队出征或重大战役前后,大都举行简便的、不拘一格的阅兵。1931年11月7日,为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在瑞金城北6公里的叶坪村,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第一项程序就是阅兵。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阅兵是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到1959年国庆10周年,共举行阅兵11次。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5年一小庆、10年一大庆,逢大庆阅兵。后来,由于“文革”的影响及其他原因,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军队内部的阅兵也被当作“形式主义”取消了。1981年,中央军委决定恢复军队内部的阅兵,1984年举行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1999年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国庆50周年大阅兵。今年我们将迎来的60周年大阅兵,必将是规模空前,精妙绝伦,影响深远。
3 阅兵是军事文化要素的综合集成。任何一种仪式,如果追根溯源,都有其最初的具体用途和实用价值。阅兵孕育于氏族时代的图腾仪式之中。当部落战争爆发时,出猎前后的图腾仪式就很自然地发展成为战争前后的阅兵。阅兵具有消除恐惧、提升信心、祈求神灵保护的功能。阅兵还用于检查和促进军队进行战争准备。出征前,军队统帅、将领为了检查部队战备情况、精神士气状态、军容纪律等态势,为了清点人员、装备,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往往通过阅兵达成“知己”的目的。如著名的周武王孟津观兵,其目的就是观察各诸侯是否归附于他、伐商时机是否成熟。
阅兵在古代是直接训练军队、检验军队训练成效的重要形式。古代的统治者大都是“马上得天下”,他们深知尚武文化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往往把阅兵作为保持军队尚武传统、提高士兵作战技能、演练阵法、训练将领指挥能力等的重要军事实践活动。西周以“大鬼“的形式作为训练部队的一种法定制度,每三年一次,“大鬼”指的就是大阅兵。它往往在农闲时以冬季狩猎的方式进行。秦汉时期,军事训练的成效如何,必须经过检阅并形成制度。阅兵分为京师、郡国两级,每年一次,通常安排在秋季。据《明太祖实录》和《明通鉴》记载,朱元璋检验部队训练常常采用阅兵的方法。他一面遣将领赴各地督导练兵、校阅,一面在京师轮番调集京师部队进行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