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一、前言
钢贸企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相关企业创造的价值约占我国GDP总值的8.8%。钢贸企业上下游相关的企业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我国钢贸企业上游覆盖铁矿石、石油天然气、铁合金、煤炭等企业,下游涉及建筑、房地产、汽车、家电、造船、轻工、石油与化工等。我国钢贸企业近些年发展很快,粗钢产量年均增长超过20%。我国粗钢产量在2008年超过5亿吨,约占全球产量的38%,消费量为4.5亿吨,出口约6000万吨,占全球钢铁贸易量的15%。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钢贸企业由于企业集中度过低造成我国钢贸企业大而不强、小而散,缺乏规模大、综合竞争力强的钢贸企业。回顾世界钢贸企业的发展历程,美国、日本、欧洲的钢贸企业通过四次并购浪潮确立了其钢铁强国地位,同时也诞生了几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钢铁巨头,如美国的美国钢公司、欧洲的安塞乐、日本的新日铁。我国约有粗钢生产企业近500家,生铁生产企业1000家左右,钢材生产企业接近2500家,钢贸企业集中度相对较低。2004年,我国粗钢产量CR10为36.23%,2005年下降至35.49%,2006年升至37.56%,2007年又降至36.79%,2008年粗钢产量CR10为44%。
2008年以来,钢材市场经历了暴涨和暴跌的过山车,在上半年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后,下半年形势急转直下,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悲喜景象。特别是2008年9月以后,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钢贸企业危机频现,产品价格一路下滑,钢铁产能和需求相比严重过剩。钢贸企业发展遭遇困境,很多钢贸企业经营困难,面临危机。
二、我国钢贸企业现状
经过多年来发展,我国己形成了包括由矿山、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以及相关的铁合金、耐火材料、碳素制品和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筑施工、科学研究等部门构成的完整体系。一些过去主要依靠进口的技术装备,如连续式棒材轧机、高速线材轧机等实现国产化。粗钢生产企业近500家,生铁生产企业约1000家,钢材生产企业近2500家。
(一)生产规模急剧扩大
1978年,我国钢产量仅为3178万吨,占全球产量的4.4%;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中国钢贸企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粗钢产量由1990年的6535万吨增至2008年的50200万吨,18年间增长了近6.7倍,年均增加2426万吨。我国在1996年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居世界首位后,至2008年己连续13年居全球首位。2008年产量为5.02亿吨,相当于排名第二至第九位的国家的总和,占全球产量的37.75%,成为全球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
(二)产品品种丰富
建国初期,我国能冶炼的钢种仅有100个,轧制和加工400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钢材也只能用于民用建筑、机械维修和小五金生产等方面。到目前已可以生产、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其中,1/3钢材的质量已达到国际水平。
(三)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1. 炼铁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高炉向大型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据《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底全行业共有高炉1131座,其中在1000立方米以上的有81座,产能占总产能的31.96%;300-999立方米高炉340座,产能占41.97%。中国整个炼铁过程的综合能耗己达464kg,其中炼焦能耗达153kg标煤,烧结达68kg标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 炼钢技术进步较快
铁水预处理量稳步增加。1991年国内铁水预处理量仅为69万吨,铁水预处理比仅为1.82%;2000年,铁水预处理量达到3200万吨,预处理比例为26.1%,2005年,铁水预处理量超过6886万吨,预处理比例达到50%。宝钢已基本实现全量铁水脱硫预处理和部分铁水三脱预处理,而武钢、攀钢、鞍钢、包钢铁水脱硫预处理比例也超过了50%。
3. 连铸技术发展迅速
1995年全国连铸比只有46.4%,2004年全国连铸比达96.03%。2007年,在62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单位中,有50多家企业保持了全连铸生产。中国连铸水平已经与世界主要产钢国接近。2004年日本连铸比为97.8%,韩国为98.5%美国为97.1%。截至2005年年末,全国正在生产的连铸机累计总台数达677台。
(四)钢铁企业成长迅速
我国钢贸企业规模随着我国钢铁工业市场规模的高速发展而扩大,市场中大规模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1992年我国产量过千万吨的企业为零,1999年宝钢重组上海梅钢、上海三钢等上海钢贸企业,形成我国第一家规模过千万吨的企业;2002年鞍钢加入千万吨级企业行列,2005年我国千万吨以上企业增加到8家,2008年进一步增加到9家。从2001年-2008年,我国500万吨以上企业数目从4家迅速增加到21家,200万吨以上企业数目由19家快速增加到5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