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放射性物质冲刷入海只能影响附近海域
中国网: 刚才我们说到风向,很多人都在关注风向的问题。我们和日本是以海相隔,到底海洋对于核辐射的传播有利还是有弊?
陈竹舟: 事故发生以后,就把放射性释放到大气中,它首先近距离是在大气中传播,一是输送,随风走,风把它送走。还有一个是大气有扩散,像分子扩散,我们看烟本来是一点,后来体积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中就等于把它稀释了。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另外一个作用,我们通常叫沉积。沉积可以有很多因素,比如由于重力作用,由于重力作用也要往下掉,甚至平常看到灰尘最后会不断的往下掉。掉下来的过程就把气体中的放射性物质稀释了。
放射性衰变也使它稀释,比如碘131在8天就衰变。还有沉积中很重要的因素降水,将雨降水就会把它带到地上来,我们平常说在家里要喷水,空气中有尘,本水,水就把它带下来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大家说这个东西会不会到我们国家来,如果来了这个过程当中有稀释作用、沉积、下降等等作用都使它变小。
但是引起一个问题,就是对海洋到底有什么影响?我们很明确,现在的事故不是向海洋释放放射性物质,要切断。现在明显是向大气放,但是在近距离的沉降,就在海边,而且风是往海上吹,因此沉降也好,降水也好,在近距离肯定要把放射性物质冲刷到海水中,这样就引起海水有部分污染。但这个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它只能影响附近海域。但是到我们这里,海洋输送就很远了,应该也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中国网: 现在很多警惕性很高的网友已经开始不吃海鲜食物,就目前的形势,我们还没有这个必要。
陈竹舟: 对。将来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是我们要关注日本那边的海洋生物。比如进口的东西,我们是不是有必要进行检测,如果它是来自污染区的海域,那么我们是要进行检验的。
防护措施:不喝雨水、吃蔬菜多清洗
中国网: 通过您今天的解读,我们可以给网友们一个交代,大可放心现在的局势,不用采取防护措施。但是我们还要打预防针,万一态势到很严重的程度,我们应该怎样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
陈竹舟: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总的来讲,我们要有一个基本判断,事故即使是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对我们国家,对公众健康不会有影响,不是说一点影响都没有。比如外照射剂量本土剂量肯定会提高,那么环境辐射水平,包括土壤会不会沉积放射性,可能也会有。但是我们强调,即便是这样对我们的健康也不会有影响。
是不是要采取一些措施?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环境检测,我们要不断监测环境。公众是不是需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我可以给大家举个我印象中的例子,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它是刮东风,往西吹,首先到东欧,再向西欧,再向北到北欧。我们大家知道欧洲人对核非常敏感,首先出现争议,说我的水果、食品能不能吃,就有一个国际贸易问题。还有,各个国家纷纷采取一些措施,我记得当时曾经公众说谁是权威机构?WTO,世界卫生组织。比如我和你是两个邻国,欧洲国家特别小,为什么你采取措施我不采取措施,大家互相攀比,也不稳定。当时世界卫生组织说了两句话,建议公众采取的措施第一,不喝雨水,第二,蔬菜吃之前可以多洗两遍。
其实不一定是说一定要这么做,因为我们采取防护措施在专业术语有一个词要做利益代价分析,像日本宣布20—30公里隐蔽,为什么不大范围撤离?这里面就有利益代价问题,作为一个国家不能轻易采取这样的措施。我们看到撤离的这些居民很苦,苦不堪言,要吃没吃,要喝没喝。前面我听到一个报道,说有几个人病死了。
我们的防护措施要做利益和代价分析,好处是辐射剂量肯定小一些,带来一些坏处就是生活不方便,所以要看看该不该这么做。鉴于这两个措施,非常方便,不喝雨水,这个非常容易做,吃蔬菜多洗两遍,只不过浪费水,没有什么害处。虽然剂量很小,不足以对我的健康造成危害,但我们还是越注意越好。
中国网: 我们平时出门要戴口罩吗?
陈竹舟: 这个大可不必,不需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