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泄漏事故对我国无影响 抢购碘盐完全无必要

2011年03月19日16:0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核电站 核泄漏 核安全 日本地震 福岛 辐射照射 核污染 核应急

远离放射源、减少照射时间、增加屏蔽层都可防护外照射

中国网: 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射线。比如现在演播室中就存在着好几种射线。您刚才说的几项射线特点,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来应对它们?

陈竹舟: 因为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那么可以通过直接外照射,就是在身体外部直接照射可以引起损伤,这就是外照射。还有通过吸入体内以后,我们叫内照射。外照射和内照射的防护方法是不一样的。外照射防护,我们通常讲有三种方法,第一就是屏蔽防护,也就是说我和放射人之间加一个屏蔽层,就会减弱,不一定全挡住,但是可以有效减弱。比如我们用铅屏,我们可以摆很多铅砖,可以防护。

中国网: 我们看到新闻里,日本人头上顶着铅板。

陈竹舟: 比如我们照X光,以前在X光直接操作,现在是遥控的,原来都是在一个房间,都要穿铅屏,戴铅眼镜。这可以效防护X射线,和γ射线。所以第一种就是屏蔽防护。比如我们看见福岛向3号机组从空中注水时,飞机底盘嵌入铅板,飞行员和机组人员身上穿戴着含铅的防护服。

第二种防护是距离防护。射线随着距离增加以后很快就减弱,所以我们有效保护自己就是要远离放射源,离它越远越安全。

中国网: 就像日本政府公布的20公里防范圈。

陈竹舟: 那是一个。比如现在它的4号机组阀门水池失水以后辐射水平非常高,人员很难接近,所以控制到一定距离。消防车再靠近就不行了,直升机也是,再往下降也不行,必须保持一定距离。

中国网: 即使有铅板也不行。

陈竹舟: 第三种就是时间防护。到底照射危害有多大,和受照射时间有关,我们通过减少照射时间来防护。我们可以看见日本的直升机驾驶员也采取轮班制,时间不能太长了。

对内照射防护要避免暴露 切断照射的途径

中国网: 前段时间在日本派出的50个人,他们被称为是50个英雄,他们也在轮换救援。平常人们在生活中需要怎样的防护?

陈竹舟: 我们刚才讲的是外照射,还有内照射防护。大家自己可以设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因为你根本就是切断途径,也就是说,你不让它进入我们的体内,这就是最基本的防护。所以你就可以想到很多,污染的水不喝,污染的食物不吃。还有附着在皮肤上,通过伤口可以进入,那么我们在高污染区要佩戴手套,穿防护衣,戴防护口罩,工作人员甚至要戴防护面具。总的原则,就是尽量切断照射的途径。包括为什么现在日本提出20至30公里范围内的公众要在室内隐蔽,那么就避免直接暴露在污染的空气当中,而且加了很多条件,比如进入屋里,要把窗户、门密闭,要把空调关死,可以用毛巾等等把口鼻捂住。这些都是措施。

采取隐蔽措施需辐射指数达四个微西弗 东京尚早

中国网: 防护的水泥墙、砖墙也能起到屏蔽作用。现在媒体都在报道各种辐射数值,到底达怎样的辐射数值才能对人体构成比较有威胁的伤害?

陈竹舟: 首先我们很关注的是它的基数损伤,在高辐射剂量照射之下产生辐射损伤。比如切尔诺贝利事故当中就看到,当时事故发生以后,现场就死了30名消防队员和电厂工作人员,主要是在抢救工作中牺牲的,其中有28个人是由于辐射损伤致死,这就是受到很大的辐射剂量。究竟多大的剂量能够引起这么明显的损伤,比如说出现放射损伤症状,最后导致死亡呢?比如有一个预值,相当于一个门槛,你穿过这个门槛,那么就会引起损伤,低于这个门槛就不会发生。比较低的大概在500个毫西弗左右,这样就会产生一些症状,最终会出现呕吐、恶心等等,或者是皮肤红肿等等。一般致死我们通常讲半致死剂量,就是到这个剂量大概一半人会导致死亡,这个剂量大概在4000毫西弗左右。这是一个急性效应。

慢性效应,我们很难讲清楚。慢性效应大家平常都听到,比如致癌效应,还有遗传效应。也就是说,你受辐射照射有可能导致癌症或者遗传,但是必须要强调这个概率非常低。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所有人每天都在接受照射,平均每年是2.4个毫西弗,很难观测到癌症增加了多少。到目前为止,通过动物试验等,遗传效应,我们说有这种情况,但是具体情况还不清楚。

我还可以举个例子。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对周边公众危害到底有多大?经过权威的联合国联合辐射组织规定,没有一个死亡的,没有一个人产生急性放射病。比较慢性的长期的效应到底有什么?通过几十年,从1986年到现在,发现唯一能够观测到异常的就是对当时的儿童,发生事故时他还是小孩,小孩甲状腺比较明显,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有所增加。除了这个之外,其他疾病都没有发现。而且我们还注意到,成年人也没有发现甲状腺癌增加的现象。

中国网: 您刚才说了一个数值是500毫西弗,是不是接近500毫西弗的时候居民才应该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呢?

陈竹舟: 不是。我们现在的防护措施从应急角度来看是有一个参考剂量,比如国际上通行的什么时候开始采取隐蔽?我们通常叫可防止剂量,这个不好解释,剂量大概在10个毫西弗左右可能就要隐蔽。到了50个毫西弗,可能就要撤离。这是完全从专业的角度去解读。毕竟辐射从日本原子弹爆炸以后做了很多实验,现在已经提出来辐射有致癌效应,致癌效应是和人群中受剂量大小有关系,因此我们尽可能要降低人群被照射剂量。比如10个毫西弗和微西弗相比,如果说这个数值是2.4,这是能接受的,在这个数据中无缘无故超过10个太大了,所以这个时候就要采取行动,就要降低了。

中国网: 针对目前我国公布的内陆或者沿海地区的数值,我国居民是不是有必要采取防护措施?

陈竹舟: 比如日本东京,现在它的剂量在15号报道是20倍,1个微西弗小时。如果你是暴露在大气中,一天就是24个微西弗。一千毫西弗等于一个微西弗,我们现在采取隐蔽措施就是四个微西弗,对于东京来讲都还是早的。所以对于我们国家不存在这个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