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像前年,中国建材向全球招聘了一名总会计师,我们只有一个名额,结果中国建材集团的总会计师居然有1000人报名,初选100名考试,最后选了25个人,从25个人里又选了8个人,8个人里又面试,中组部最后面试,选了一个。确实是千里挑一,非常的优秀。这样我们可以保证,即使是国有企业,我们可以保证最优秀的人才进入国有企业。
第四,内部市场化机制。过去我们的分配制度和干部制度等等用工制度,都被大家诟病了,像什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多能少这些很难做到。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应该说国企经过三十年的改革,我们这个问题基本可以解决,不存在了,没有和民企有太大差别。当然遇到金融危机这些,我们国企不会主动裁员,这是从社会责任考虑的,并不简单的只考虑经济效益。所以,我们这方面已经和社会充分接轨。
第五,我们117家央企里,实际上真正由国家定价的,国家来控制进入的,其实也只有十几家,绝大多数甚至上百家,都是充分竞争领域里的,也就是我常讲的,挣的都是辛苦钱。我们和民企、外资是同样公平的竞争,我们是享受公民待遇的,我们也不要求有任何超越公民待遇的东西,比如说政府吃偏饭,比如银行额外的贷款等等。我们都应该把这些当成市场中的人,而不要寻求这些东西。央企市营,国药集团和建材集团应该说做得很好。
央企市营中有一个含义,就是不搞所有制歧视。大家一视同仁,我们和民营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我有一个公式,“央企的实力+民营企业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现在充分竞争了,如果你不和民营企业合作,你去找谁呢?所以国药集团这些年大概并购了三、四百家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为什么会加入呢?比如说过去我在一个城市里,我是一家医药公司,它希望加入一个大的托拉斯公司,这样构成一个大型的产业链。这有点像过去《围城》里讲的,里边的想出去,外边的想进来。作为企业来讲,形成规模化、集团化是一个趋势。我们在和民营企业合作的时候,充分照顾到民营企业的利益和感受,给这些民营企业留一点股权,同时他们转变为职业经理人,应该说这个转的很好,国药集团和中国建材集团在发展中,把央企市营这个思想运用的很好,也符合中国的国情,我觉得上升到理论,也符合科斯理论。
中国网:刚才您也提到了过去的一些国有企业制度的弊端,尤其是五十年代左右出生的人,他们过去在国有企业里工作过的人感受会更强烈,尤其是他们经历了这种市场的变化,您提出了“市营”的理论,也是很好的增加了国企和央企的活力,并且央企和民企的结合,其实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带动了一个大的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宋志平:所以这也是中国特色,我们搞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面临了以前所没有遇到的情况,包括西方搞市场经济所没有遇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实践永远先于理论,这个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必须向前走,在走的过程中,摸索、归纳和提高,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实践出真知。
中国网:在节目开始的时候,我也提到了您的联合重组的事例被收录到了哈佛的案例中,您觉得这个联合重组之所以这么成功,原因在哪里?
宋志平:从字面上来说,我们用了联合重组,没有用传统的西方理论里的兼并收购,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中国特色的兼并收购,实际上中国的联合重组,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是一个比较注重情感的社会,不能采取西方的那种我收购你走人,而是要采取大家共同来做,就是我常常讲的共生多赢,一加一大于二。在中国医药集团的重组,包括中国建材的重组过程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医药集团今年截止到现在销售收入增长了40%多,利润增长了30%多,在今年这种整个经济形势困难的情况下,国药集团在国资委里面算是“双增”比较高的企业,我不知道是不是第一,但应该是比较高的。其实它就得益于重组以后内在的活力,用个词就是得益于它的有机增长。那么联合重组这个过程越来越被大家认识,大家希望能够进入到国药集团。
同时,这个过程我们也打造了全国的医药网络,因为让国药集团创造出这么多人来是不容易的,怎么能够短时间培养出这么多人来呢?通过重组把大家都连在一起,这不就解决了吗?那么对一个地方企业来说,它可能得到一个药的来源都有困难,现在有国药集团这样一个强大的渠道保证他们的药源,建立大型的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来保证供应,其实等于是把产业链和规模的优势都得到了发挥,而且大家共享了这些规模优势。应该说整个联合重组的核心实际上是共生多赢,实际上还是所有的人都为它们创造了价值,我觉得不能创造价值的事情是不能存在的。
中国网:像您提到市营也好,联合重组也好,它是国药发展中所诞生出来的一种创新,但是每一次创新其实都是一个勇敢的突破,是需要勇气的。您在当时是以怎样的动力和怎样的调查、环境,让您产生了这种去创新的勇气呢?
宋志平:其实我有时候想改革是被迫的。无论从国药集团也好,还是从建材集团也好,其实我们都是一度困难的企业。很多人觉得央企今天做得很好,大家也有一些话说。但是如果我们回溯到十年或者十五年以前国企解困的时候,大家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很难过。今天我们很多央企和国企都是当时的幸存者,很多都倒下了。我们等于在绝路上杀出一条路来,我们必须新生,必须改革。但是我们每走一步的时候,其实也都有压力和风浪,包括我们和民企合作,大家也有不同的看法,为什么和民企合作?是有风险的。但还是像刚才讲的,最后还是要看结果,到底是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吗?促进了社会繁荣吗?为国家保值增值了吗?这些指标放在这里,这就是概括。像国药集团也好,建材集团也好,我们在开始推动的时候,包括我们制定“央企市营”,包括我们和民营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都有不同的声音,但是我觉得有不同声音的时候,其实也用不着去辩解,我觉得你就一直做,搞成功。
中国网:其实也有很多人对央企、国企的带头人和董事长比较好奇,尤其是他们既有压力,又承担着风险,又要在这种环境下去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我想在这里问一下,您作为央企的董事长,是什么在支撑着您?或者什么在推动着您,这样带动央企一步步往前走呢?
宋志平:责任。这些年来作为我个人来讲,其实每一个重大选择里面,我选择了责任。因为大家知道国企脱困的时候,很多企业倒闭了,很多职工下岗了,我是从那时候过来的人。所以我就感觉到,作为一个国企的领导人,我们不光承担了振兴国家经济,为国家保值增值,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同时,我们也在为员工的生活,或者再说小点,也为着自己的家庭,我们也在做这个贡献。我感觉到我们是从责任出发,一定要把它做好,我们不能再让大家下岗回家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自我,把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成为社会企业的佼佼者,别人能做到,我们也能做,我觉得这就是我经常要想的问题。
我常到我们企业的员工,中国建材有13万职工,国药集团有7万职工,加起来有20万之众,中国建材有600多家企业,国药集团有将近600家企业,有这么多家企业遍布在全国甚至全球各地。作为一个董事长来讲,我就觉得我的责任是重大的。你说企业家的压力是什么呢?其实每时每刻这个责任都伴随着他。
中国网:咱们单拿国药集团的发展来看看宋总的压力和责任。因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国药集团已经实现了四家央企的整合,形成了一个包括医药贸易、医药科研和医药制造的综合性集团,可以说打造成了中国医药行业领军者的定位,您对中国医药事业的认识和看法,影响到了您手下的员工和领导者对未来事业发展的一个信心,您目前对于中国医药的发展有着怎样的预期和预判?
宋志平:中国医药行业是非常好的行业,未来十年是“黄金十年”,所以从环境和市场来看,应该是不用担心,是非常好的。
国药集团现在也是全国的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所谓的领军企业,就是我们要有带动力和影响力,这当然也是国资委给央企的一个责任。作为中国医药集团来讲,刚才我讲到“十二五”末我们要做到3000亿的收入,同时,我们要有相当强的研发能力,我们要突破一些医药行业的科技上的瓶颈,我们要推出大量的新药、特药来,让中国医药集团成为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或者是全球一流的企业。
国资委过去对央企的要求起初比较重视规模,觉得央企必须是前三名,我觉得那是对的,因为当时大家的规模都很小,国药集团和建材集团都是几十亿的规模,作为一家国家企业央企怎么能称为国家队呢?但是现在这些央企都是几千亿的规模了,现在国资委提出要“做强做优,世界一流”,我觉得这符合企业发展的逻辑,因为大了以后,还必须要强,还必须要优,同时要做世界一流。作为国药集团来讲,怎么能够做到又强又优,世界一流呢?我们就提出了要以贸做大,要建立遍布全国的国药网,这是国家给我们的任务,这个营业额会很高。第二,我们会建立先进的医药制造基地、大医药基地。第三,我们还要在研发上做好,这就是讲的以贸做大;以工做优,优就是你要有优异的业绩;以科做强,所谓强就是你要有核心竞争力,你要能拿出几个尖端的产品。所以,国药集团是通过这样一种发展思路,来完成我们成为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这样一个目标。
中国网:这是您对中国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预估,其实也是对国药整个员工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和鼓励,尤其还对于一部分人,那就是股民,他们也许会企盼着股票价格不断增加。
其实说到股民,还要问您一个问题,董事长这个身份对股民来说意味重大,董事长除了肩负市场压力也好,还要不断关注国家和政府对医药行业的政策和建材的政策,还要受到股民的监督,您又是担任两家央企的董事长,您觉得如何去运作这两个央企?或者如何去体会董事长这个职位呢?
宋志平:董事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在《董事会章程》中,其实董事长在董事会里只有一票,但实际上在操作的过程中,董事长是一个领袖,是一个旗帜性的人物。但董事长并不是作威作福的人,我常常举例说,董事长是西方航海中被绑在桅杆上的人,因为他要遥望远方,看看天气,看看有没有冰山和礁石,也就是说指挥着航船能够顺利航行的一个人物,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对董事长来讲,我常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我是不是想错了?我想得对不对?因为别人没有办法代替你。董事长是一个决策者,是一个看远方的人,所以他的工作性质和他的压力不是一般人都能够理解的。
有时候下了班,我看到有的人开车出去了,买点菜回来了,我就很羡慕,我很少有这样的时间。因为看起来说董事长不是执行层面的,可是他要大量的调研,要见物见人,要大量的学习,学习新东西来供决策用;他要去寻找资源,建立关系等等。做两家公司的董事长,其实我也很累,也很辛苦。这三四年时间里,正常像春节、十一、五一都休息,但正常的礼拜天几乎没有休息过,休息过两次,一次是我母亲病了去看望,第二次是我感冒发烧了,也就是说平时的时间基本都用在工作上。所以,我觉得董事长也不是一个轻松的角色,最最担心的就是不要定错了战略。可是这个东西谁来回答呢?有时候你也觉得比较孤独,因为最后你要决定做还是不做,是还是不是,向哪里去,你最后必须要定下来,因为虽然建材集团有13万人,国药集团有7万人,不可能拎一个员工来说宋总我帮你定吧,一定是你自己的内心来把握方向,所以我也深感责任和压力。
但是我也觉得有成就感,因为这两家企业,三年多时间里,国药集团是从400多亿上升到1600多亿,明年肯定突破2000亿。建材集团十年以前我去的时候是20多亿,今年能够突破2000亿,给国家做的利润、税收也很高,在国资委里一直排在A级,还是非常靠前的A级企业。所以,即便自己辛苦一些,但能够把两家企业做好,心里也觉得有些宽慰。
中国网:您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刚才我们体会了您“双料”董事长的一个感受,接下来我们聊聊您的另一个身份——十八大代表。您作为十八大代表,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大有着怎样的期望呢?
宋志平:我觉得十八大也是在我国一个关键的时刻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十八大也是一次继往开来的会议,过去的十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的GDP从10万亿到了50万亿,全球排在第二名。像国药集团和中国建材集团也是这样,都是从几十亿变成了一、两千亿的公司,应该说十六大、十七大我们确实取得了辉煌的、非同一般的成绩,这是我们的基础。
但是往前看,我们还是要继续发展,因为我们还有差距,我们人均的GDP还不高,我们社会上还积累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改革,通过进一步的发展,通过科学发展来进一步解决它,而不是停滞不前,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
我感觉十八大是我党一个承上启下的会议,十八大是开拓进取的会议,会议将明确我国从高速发展步入到稳定发展的阶段中,我国如何能够稳健和科学发展,如何能够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不平衡的问题,如何能够让我们这个国家在未来的五年、十年,能达到我们的战略目标。
总得来讲,现在我国仍然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里,我觉得十八大是一个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央企来讲,我们要抓住这个发展的机遇,抓住十八大这个发展的契机。
作为十八大代表,我觉得自已肩负着非常光荣的使命,也一定会尽职尽责,把一个代表的身份做好,庄严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中国网:据我们了解,在您的两家央企中有很多的党员,无论是在生产的第一线还是在管理层都有很多优秀的党员在起着很好的带头作用,您是如何看待党员在央企中所发挥的这些作用呢?
宋志平:建材集团有2万多名党员,国药集团有1万多名党员,党组织在企业中总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总是跟他们讲,我们的企业和其他的企业,我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的优势在什么地方?我们有别人没有的政治优势,这就是党组织,所以,在企业里,我们也能够让党组织在决策参与里,在政治思想的指导方面,都有党组织非常明确的定位,党组织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这些党员们来看,你应该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党员都是我们职工的优秀代表,从现在来看,我们通过了这么多次党性的教育,先进性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总得来说我们党员素质现在也空前提高了,党的队伍也越来越健康,党组织的活力也越来越强。我觉得在央企里我们发展这么快,除了我刚才讲的那些之外,就是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这对于央企的发展和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
宋志平:非常感谢中国网给我这个机会在这里与网友见面。中国网是一个著名的媒体,参与了很多重大报道,中国建材集团也好,国药集团也好,作为央企我们也十分重视和十分钦佩这个网络。所以,今后我们也要通过这个网络多与网友进行交谈,把我们最新的信息、把我们的心声能和网友结合在一起,让网友多了解央企,让网友多走进央企,也多了解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的发展情况。
中国网:再次感谢您做客我们的节目,在这里也要祝愿在您的带领下,国药集团和中国建材集团这两大央企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感谢新浪微博对我们节目的支持,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