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人水和谐"画卷—我国十年治水启示录

2012年11月01日14:1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人水和谐 青土湖 水利改革 治水思路 科学发展观 保水保肥 需水管理 长城沿线风沙区 用水户协会 水功能区

2012年9月17日拍摄的郧县柳陂镇卧龙岗移民安置点内的污水处理项目。郧县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为保护库区水质,郧县关闭了卷烟厂、造纸厂等30多家环保不达标企业和60多家矿产采选企业,并加大投入进行废物、污水处理,确保污水实现达标排放,构筑起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环保屏障。新华社记者郝同前 摄

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提高水利支撑和保障能力

今年9月18日,湖北省宣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移民搬迁任务圆满完成。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自2002年开工建设以来,东线工程已开始在防涝抗旱、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中线京石段工程三次向北京应急调水。东线工程将于明年通水,中线工程后年也将实现通水。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需求与水资源短缺矛盾十分突出。对此,我国坚持统筹兼顾,防汛与供水并重,不断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全面提升水利支撑和保障能力。

十年来,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加快。以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工程措施和防汛预警预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形成。同时,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不断完善,“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将逐步形成,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能力增强,污水处理回用、雨洪水利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大力推进。

十年来,全国新增供水能力600多亿立方米,总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立方米,确保了粮食主产区生产安全以及缺水地区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需要。

在秋粮收获的时节,在素有“十年十春旱”之说、今年经历了夏伏旱的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农户孙明江家里50亩玉米却迎来了大丰收。奥秘在于使用了玉米膜下滴灌的技术,和漫灌相比,滴灌省水省电、保水保肥,每亩比以前多收入700元。

一方面水资源短缺,一方面用水粗放浪费严重。对此,中央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三条红线”。

十年来,全国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225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1,实现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

“回眸这十年,我感受最深的是,水资源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指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需要各方支持配合,今后要将水资源管理的限制性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推动这一制度落到实处。

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从开发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从粗放低效向节约高效,水资源宏观配置能力不断增强……水资源管理转变折射了新时期中国治水思路不断发展。

坚持人水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初秋的青土湖,湖水碧波荡漾,芦苇郁郁葱葱,水鸟自由飞翔。

青土湖是石羊河下游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离沙漠最近的湖泊,由于生态持续恶化,湖泊在1959年完全干涸,风吹沙起,成了一片不毛之地。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是乡亲们的心声。2007年以来,通过采取关井压田、节水调结构等措施,青土湖地下水位有所上升,特别是2010年秋季以来连续两年向石羊河下游下泄生态用水,青土湖出现季节性水域,成为生态好转的标志。

青土湖的变化是近年来我国治水实践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写照。

十年来,我国大力恢复绿水青山。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累计保水6600亿立方米,相当于17个三峡水库的库容量;全国年均减少土壤侵蚀15亿吨;黄土高原长城沿线风沙区遏制了“沙进人退”势头;基本完成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近期治理任务;实现黄河连续13年不断流。

一方面加强山川治理,一方面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是新时期中国治水思路给出的答案。

农村水电的发展就是这种思路的生动注解。我国农村水能资源丰富,科学、合理地开发对山区百姓奔小康有现实意义,也对保护森林有益。

2003年,我国启动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国家补助建设小水电站,低价供电给农民,农民用电做饭、取暖,不再砍树烧柴。截至2011年底,累计解决了120多万农民生活燃料问题,保护森林面积500万亩。

十年来,我国农村水电累计发电量达13908亿千瓦时,对节能减排做出重要贡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