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郑保卫在论坛上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南非德班12月2日讯尽管中国媒体的气候传播起步比较晚,但是从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意识越来越强,这从本次德班大会上随处可见的中国记者身影以及媒体上大篇幅的德班会议专题报道就可窥见一斑。
但是中国媒体的气候报道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还很微弱,气候变化在中国公众中的影响力不够也是客观事实。那么,如何评价中国媒体在气候变化传播方面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媒体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呢?
就这个问题,今日中国杂志社记者专访了前来德班出席气候传播国际论坛的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
意识、知识、能力均有不足
郑保卫会长充分肯定了过去几年里中国媒体在帮助扩大政府政策影响、帮助公众了解气候变化情况、掌握应对气候变化方法等方面,还是积极努力地作了一些工作。同时他觉得问题也还不少。
郑保卫认为,媒体对气候变化这么重要的事情,关注度显得还不够。胡锦涛曾经讲过,“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这都提到战略高度来看了,气候变化与整个的经济社会发展、世界的发展都和这个有关系。从这方面来看,我们的媒体、政府特别是公众,认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气候传播意识、气候变化意识。
“媒体的关于气候变化的知识也不够”,郑保卫指出,很多从事气候变化的记者不太了解气候变化相关的理论知识、不知道气候变化是怎么回事,包括气候变化谈判本身报道经验不足,所以媒体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还有一个能力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传播的习惯,好像总是和老百姓有距离、和国际社会有距离。”郑保卫会长说,“媒体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面向公众、扩大视野、提高技巧
经过在气候传播国际论坛与国外同行交流,郑保卫会长对中国媒体的气候传播也提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是多向公众进行气候变化传播。郑会长认为,这两年我们媒体主要关注气候谈判,以及政府媒体和NGO在气候谈判中发挥什么作用,在向公众传播方面关注不够。只有公众行动起来,大家都关注气候变化、大家都参与气候变化,对政府是种促进,对媒体是种促进,对国际社会是一种促进。中国十几亿人口,大家都起来了,是个了不得的力量。他告诉记者说,他的朋友、耶鲁大学教授丹尼斯重点研究了美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他的调研结果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在美国很多人是不关心气候变化,在我们中国可能也是这样。
第二个是媒体需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平台和活动领域,在国际舞台上多讲话,才能增强话语权。郑会长说,中国媒体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真正赢得国际舆论话语权,在国际舞台声音很微弱,所以要多利用各种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举例说,今天的论坛就是个平台,你在台上说了,人家听你说了,对我们还有个评价,这就扩大了影响。
最后,郑会长指出,中国媒体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气候传播技巧。“过去我们习惯于以我为主,而传播应该是以受众为主。要给受众传播自己的观点,你得考虑听众的习惯。我常说,我们要说人家听得懂、愿意听、听得进去的话。听得懂首先解决技术问题;愿意听,解决了一个感情问题;听得进去,接受得了,就是技巧问题了。”(今日中国杂志社记者李五洲发自南非德班)
中国外文局德班气候会议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