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吴为山委员:为社会留下更多的文化记忆

2012年03月14日12:5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艺术家 文化自觉 写意精神 现当代艺术 文化理想 文化学者 吴为山 文化名人 文化取向 文化精神

为社会留下更多的文化记忆

——访“中华艺文奖”获得者、全国政协委员吴为山

他力倡“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他首次提出“写意雕塑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并以“诗风荡漾、文气堂堂、形神兼备、气象万千”的独特意象风格实践自己的文化理想和艺术追求;他从事雕塑创作20余年,创作了400余尊历史文化名人雕塑,遍布海内外。

他就是首届“中华艺文奖”获得者、全国政协委员、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近日,他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吴教授,我注意到您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了“艺术的本质是创新”这一观点,能不能具体阐述一下?

吴为山:艺术以美的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体验,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人类艺术的历史,都是美的创造者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历史。即便是同一个艺术家,随着时代变更、地域变化,创作也会出现不同的风格。例如毕加索的艺术创作有蓝色时期,也有玫瑰色时期。徐悲鸿、吴冠中等大师从西方学习归国后,走上了中西合璧的创作道路,这都说明艺术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气场里所产生的创作灵感是有殊的。所以我说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创造的形式是美的,这种创造给社会带来新的思维方式,给时代留下生动的审美记录。当然,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家必须担当起创新的责任。

记者:创新不是凭空的,艺术家应该怎样践行“创新”二字?怎样进行艺术创造?

吴为山:在我看来,艺术创造有四个支点,这也是我常讲的艺术家必须具备的时代责任感。第一,创造的根基在于继承传统。第二,艺术家要熟谙本专业的艺术语言,所谓功深百炼。第三,在对人类艺术宏观把握和思考中,艺术家要对艺术价值进行判断,找到创新点以及与之相应的创作方式。第四,艺术创造必须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和对人民深厚的情感上。要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汲取前人经验、融入时代精神。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这四个责任感,先从“继承传统”说起吧!

吴为山:好的。什么是传统?在我看来传统绝不是一个物化的概念,继承传统也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对传统须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探索传统艺术生成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内涵,思考它给当今时代带来的价值,给创新带来的启发。继承传统是一种文化自觉,我们要在文化自觉中认识传统。当然,生硬地去研究传统要不得,传统是一个源,在时间的洗练中凸显其生生不息的伟力。

任何大师的创造都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比如说徐悲鸿,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其实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书法家。他对魏碑有深入的研究,书法中透着魏晋风骨。他所画的马实际上都洋溢着时代精神。他对传统书法的学习使得他的创新融进了先贤在形式表现方面的智慧。著名书法家高二适有句名言:“要出入于千数百家而自成一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记者:2002年,您提出著名的“写意雕塑”论。2005年,您又发表了《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论中国古代雕塑的八大类型》的论文。可以说,“写意雕塑”的提出和践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行为,更是一种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和美学观的文化自觉。我想,这就是您通过艺术创新形式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的实际行动吧!也是您对“继承传统”的最好诠释。

吴为山:“写意雕塑”的提出的确建立在对传统的认真研究、揣摩和继承基础上。我们中国近现代雕塑的发展实质源于两方面:早先留学欧美的老一辈雕塑家回国后的写实教学传播;全面向苏联学习而确立的革命现实主义之风。在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发现:古代大量的陵墓雕刻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自然形态,稍加雕琢,便神气活现,巍然磅礴。这种风格至汉代达到鼎盛。所憾的是汉代以降,此风渐减。至近现代,又因西洋雕塑传统的介入,中国雕塑大有以西方写实主义为体、为用的倾向,当代以西方现当代艺术为参照之势愈烈。故那种原本存在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写意精神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正因如此,怀揣着一种责任感,我论证了写意精神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必要性。熊秉明先生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吴为山先生说他造了一个新词‘写意雕塑’,我说造得好。这是中国艺术的真精神,而且他已经实践!”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