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转变方式,发展前景光明
印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莫汉蒂教授2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尽管亚洲国家正在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与增长,但通胀压力不容小觑,中国政府在应对通胀方面付出了积极努力。中国政府将在继续拉动内需的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此外,继续加大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入,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席瓦南迪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提升国内购买力水平,令经济向着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是解决诸多内部问题的非常关键的战略。他说,中国试图改变经济的发展结构,相信5年内中国的经济结构将更加优化,经济将继续得到稳定发展。他说,中国对世界经济所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持自身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日报道称,中国经济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主线。改变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缩小贫富差距、避免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等,都将是中国在“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
美国《世界日报》3月2日在“头版头条新闻提示”、“焦点”、“社论”及“大陆”4个版面突出介绍中国两会即将召开的消息,并发表多篇专题报道。文章认为,在人们对今年两会的期盼中,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五大热点话题”与“七大期盼”成为热点;今年两会意义十分重大,将“影响着中国今年的政经走势,也决定着中国未来五年间的发展路向”。
南非《商业报道》近日发表文章说,中国把可持续增长作为关键目标。今年中国政府将开始执行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在新的发展规划中,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调低,是为了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并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此外,中国还决定增加国内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鼓励对内陆省份投资。报道引用专家的评论说,这说明中国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并可能采取更大措施遏制通胀。
法国《欧洲时报》3日指出,中国两会确定的政策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几年的经济发展。“十二五”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将降至7%,与“十一五”相比,经济增长指标虽被弱化,但只有主动谋求转变,才能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繁荣。
关注民生,彰显以人为本
泰国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主席陈郑伊梨说,如果把1978年第一次访问中国看到的情景和现在的中国发展情况相比,可以用“翻天覆地”来描绘中国的变化。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幸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陈郑伊梨认为,中国的经济强盛,同时带来了政治稳定,中国政府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工作重心,经济快速发展使民众过上幸福生活,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必然稳定,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
古巴哈瓦那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中国问题专家伊尔米娜·克劳迪娅在接受本报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中国两会意义重大,全球瞩目。两会将要审议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内涵丰富,其践行的“包容性增长”理念已不再片面追求GDP总量的提高,既包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问题,又强调实现社会财富公正分配的和谐发展问题。在新的五年规划中,中国政府更加关注民生,提出一系列与住房政策、抑制通胀、节能减排、扶贫医保相关的解决民众切实利益诉求的新政策,充分显示出中国政府努力寻求经济增长与民众生活同步改善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日本经济新闻》日前发表文章说,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在网上与民众交流时,提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这是要把改善民生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中国经济开始从追求高增长转向可持续的稳定增长。《朝日新闻》说,温家宝总理拿出数字说明中国政府将努力抑制物价上涨,建设保障性住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从国富走向民富,财富再分配成为中国政府的要务。
越南北江省越中友协会长阮光举曾于上世纪60年代到中国留学,多年来他一直关注中国的发展。他对记者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高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成果丰硕。
越南河内大学学者蔡心交对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非常关注。她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对教育、文化的投入不断加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日益增强,可以说,“十一五”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胜利。
(本报驻外记者牟宗琮、李景卫、陈一鸣、吕鹏飞、廖政军、张慧中、席来旺、裴广江、顾玉清、孙广勇、邹志鹏、崔寅、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