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的五大标志
●全国平均参选率约为90.7%
2007年9月21日,贵州省福泉市陆坪镇福兴村2154名群众顶着烈日海选村官。5名竞选人的演讲,赢来掌声阵阵。
在山东沂水县,2007年约有5万名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投票选村官。
据民政部的不完全统计,2005—2007年,全国31个省份应参选村委会626655个,占村委会总数的98.4%;其中623690个村已完成选举,全国平均选举完成率达99.53%。
对这一轮村委会选举,詹成付用“更规范”3个字来形容。他认为,民主选举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增加,已进入“常态化”和“平稳期”:
组织工作更加完备。绝大多数省份实现“统一届期、统一部署、统一指导、统一实施”的工作目标。
选举过程更重程序。据不完全统计,这一轮选举中,设立秘密划票间的村的比例达95.85%;一次选举成功率约占参选村的85.35%。
机制创新凸显细节。使已有经验迅速普及的“学习型”和“推广型”创新,成为主要形态。
成员构成渐趋稳定。从现有数据看,这一轮换届后,村委会成员学历大大提高,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平均比例为44%,比上届高出8.37%;中共党员比例、村主任和村支书“一肩挑”比例也大大提高,前者平均为66.49%,后者已达35%。
参选率,一直被认为是村民选举积极性的重要指标。2005—2007年,该项指标约为90.7%,比上一轮低0.66%,也比再上一轮低0.6%。
詹成付认为,在农村改革深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增多的大背景下,参选率下降,是村委会选举走向“常态化”又一重要标志。“正常状态下的选举,参选率都不会太高。在社会流动活跃的状态下,通过各级组织动员,并依赖委托投票和流动票箱等方式,能维系90%—92%的全国平均参选率,已非易事。”
候选人从“有”到“无”
●17个省份试点或较大规模实行无候选人选举
村委会海选,正经历从“有候选人选举”到“无候选人选举”的变革。
“有候选人选举”,目前村委会选举普遍采用。由村民先投票推选若干候选人,再对选出的候选人直接差额选举。
而“无候选人选举”,符合条件的选民均可“自荐”参选,再辅以竞选演说、竞职承诺等形式,由全体村民一次投票,按得票多少直接产生“村官”。
业内专家指出,“无候选人选举”,是在“有候选人选举”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适应了当前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降低了选举成本,节约了选举时间,进一步扩大了选举透明度。这种模式,使村民手中那一票更有价值。
民政部报告显示,2005—2007年,全国已有17个省份试点或较大规模实行“无候选人选举”。其中,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已将其列为主要选举方法之一。
以浙江为例。早在2002年,该省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就有1/4采用这一模式;而在2005年结束的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该比例提高到46%。
詹成付认为,如果要将“无候选人选举”作为今后村委会选举的主要模式,迫切需要对有关程序进一步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