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发泡餐具究竟是“有毒”还是“无毒”?重回市场后如何控制原材料质量,会不会带来又一次白色污染?当初解禁时为何不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过去几个月里,围绕着发泡餐具的解禁,国家发改委、塑料行业协会分别对其做出了“看上去合理”的解释,但来自多家环保组织和环保专家的质疑声却不断,消费者更是表示无所适从,“不知该听谁的”。
环保组织和环保专家指出,一次性发泡餐具必须建立起科学的行业准入标准、有效的行业监管和回收利用制度,不能仅一个“解”字了事。
疑问1
突然解禁为何不征求民意?
今年2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一纸21号令,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淘汰目录中删除,发泡餐具从“违法”逆转成了“合法”。但直到3月20日之前,都没有给出解禁的理由。
国家发改委称,在决定解禁之前,征求了环保部等多个部门的意见以及协会、专家的意见,各方达成了一致意见。
一直推动发泡餐具“解禁”的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泡餐盒的解禁并非脑袋一热的事情,而是经过了大量的调研。“解禁令”历经七八个部委,加盖近百个公章,“这么多签字过程,说明国家听取了各方面意见。”
但对这一解禁令,公众普遍觉得“匪夷所思”,来得突然。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更是直接指出,发改委在没有出台相应质量标准和管理细则前,就确定5月1日正式解禁,“显得太多草率和粗放”。而且这一具有很大争议的公共政策发布前,未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在程序上具有重大瑕疵。
自然之友指出,早在2010年的时候,其固体废弃物工作团队就曾针对发泡餐具的征求意见稿给过一些建议建言,但都没有收到太多的反馈,缺乏多方多边交流,包括公众参与。
疑问2
当初被禁问题是否已解决?
中塑协塑料技术协作委员会委员杨惠娣介绍,发泡餐具的主要原料是从石油中提炼的聚苯乙烯,我国是1985年从台湾和日本等地引进发泡餐盒生产技术,发泡餐盒耐压、保温、刚性好等特点,满足了国内对一次性包装材料的需求。
“白色污染”的加剧,导致铁路站车在1995年全面禁止一次性发泡餐具。而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时,发泡餐具漂浮至葛洲坝,引起发电机组故障,直接使得国家出台禁令。
此外,原国家经贸委在发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还指出,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发泡剂,有的会破坏大气臭氧层,有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高温下使用不当,易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因此,白色污染和高温使用不当易产生有毒物质,是发泡餐具14年前被禁的主要原因。
对此,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表示,发泡餐具当时被禁的这两个主要问题,即使解禁后也依然存在。如果回收体制不建立,发泡餐具会重新成为污染源,甚至有加剧的可能。同时,如不给消费者进行科学普及,也照常会出现高温加热等不当使用的现象,不是解禁就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