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其次是临床诊疗层面,这也必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水平、患者的病情转归。目前在现阶段,综合性ICU内对于心功能不全合并其他疾病的管理和认识是粗线条的,例如心功能不全在左心与右心有很大的区别,需要更细致的划分;再如一些先进心肺机械辅助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左心辅助技术在综合性ICU的应用仍有待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加需要ICU业界人员在专科水平上的提升。在这一层面上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有组织的系统地帮助他们提高对于心脏病重症或者其他合并心脏问题重症患者的认识”。
来自协和医院杜斌教授补充道,在欧美医学发达国家,心脏重症医学的诞生起源于心肺复苏术的开始,要早于真正的综合性ICU的建立。70年代在综合性ICU开始迅速崛起之后,心脏重症医学绝大部分被纳入该体系,少部分属于心脏学领域。早期,由于欧美心脏重症医学兴起于较大的心脏中心,在这里所有心脏重症患者包括冠心病、心脏外科、心力衰竭患者都并入统一的ICU病房,然而,在80年代后期,CCU的兴起使得心脏重症开始细分,最近几年,心脏重症医学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指南推荐上都有合并趋势,这正是心脏重症医学经历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起伏,逐渐走向成熟。
数据显示,为顺应临床的实际需要,心脏重症医学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级医院成立的心脏内科ICU约810家。目前,我国每年心脏外科手术量在八万例左右,心外科ICU数量也近200家,床位数500余张,从业人员高达五万余人,接待诊治患者超过五十余万人次。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相关心脏重症方面每年举办的学习班(含省级及以上)百余个,举行会议200余场,发表的科研课题应该数以千计,尤其近几年,一大批高质量的文献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科研成果中多数源于心内科,也有部分心脏外科,但极少属于重症医学科。
针对心脏重症学科的发展策略,张海涛教授强调,尽管心脏重症医学涉及重症医学、心内科、心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营养科、神经科、精神心理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综合体,但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如何针对心血管原因导致的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的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目前的现状是,趋于独立的心内科ICU、CCU、心外科ICU的医务人员,处于心脏科和重症医学科两不靠的尴尬境界,游离在重症医学和心脏学的边缘,缺乏相应的培训与管理,如不能迅速改变这个局面,或许存在蜕化为“院内临终关怀科”的趋势。
同时,从优化并节约卫生资源的角度,也对心脏重症医学的发展提出非常现实的需求。面对越来越多心脏病患者,越来越多的ICU科室建立,如何才能使资源效益最大化,既满足患者的需求,又减少医院对于ICU建设中不断重复投入?对于心脏支持与监测方面的相关技术,诸如Swan-Ganz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VAD(心室机械辅助)技术、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心脏起搏技术等,以及包括血液净化技术-持续肾脏替代治疗、腹膜透析、血浆置换、人工肝技术、纤维支气管镜等在内其他脏器支持技术,如何才能更广泛地得到规范化应用,让更多的心血管患者真正从重症医学的发展中获益?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专门成立了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呼吁所有从事重症医学心脏领域的专家学者、医务人员,充分发挥自己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优势、大量诊疗经验,从外科心脏围术期、冠心病重症、肺血管重症、心衰重症等多角度进行深入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将最新的研究进展、诊疗经验通过组织和平台加以传播推广,组织业内医生培训;努力实现卫生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吴小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