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很多医院不愿用小袋血,造成了血液浪费。
这边丢弃着,那厢喊“血荒”
核心提示
不久前,郑州一名新生儿因血红蛋白低于“警戒线”,需输入50毫升血液,以补充血容量(血容量即全身有效循环血量,血细胞容量与血浆容量构成全血容量)。因医院没有相同配额的血袋,只能使用200毫升的血液,致使三分之二的血液被丢弃。
记者调查发现,7年前,我省就在全国率先施行“小袋血”,但却很少能在医院派上用场。血液如此珍贵,一边是大量浪费,一边却大喊“血荒”,原因何在?
【缘起】
小儿用血被指浪费
一周前,31岁的河南某职专讲师孙书艳4个月大的女儿甜甜因肺炎高烧,住进我省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病房。
医生检查发现,甜甜的血红蛋白不足10克,低于“警戒线”。除了正常的对症治疗外,需每隔一天输注40毫升的悬浮红细胞补充血容量。和从全血中分离出来的血浆、血小板一样,临床医生将悬浮红细胞称为“成分血”,而非专业人士一般将其视为“输血”。
孙书艳发现,医院在给孩子输血时拆用的全是200毫升包装的血袋。剩下没有用完的160毫升都被扔掉了,但孩子的每日计费单据仍然在按200毫升收费。
孙家姐弟每年都献血,按照规定,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同等量的免费血。但让她纠结的不是“钱”而是“血”。她认为每输注一次血丢弃三分之二太浪费。
比起孙书艳,从焦作赴郑生育的卢秀芬夫妇则更心疼钱。
“我们小孩已经输了四次血,一次只输50毫升,200毫升包装的血袋,一次就有150毫升用不上。”卢秀芬说。
据卢秀芬称,孩子所在医院儿科病房所用的血袋大多是200毫升包装的成人血,与他们同病房的小病友甚至用过400毫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