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今天(18日)下午,《法制日报》记者从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龙湾分局了解到,该局已介入对“染色馒头”事件调查,正以治安传唤形式,组织力量全力查找涉及“染色馒头”事件的3名河南籍当事人,但尚未刑事立案。所谓已抓获3名违法分子的消息系误传。
据龙湾分局叶副局长透露,目前,公安机关正按照温州市统一部署,协助工商、质监部门,重点调查“染色馒头”事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不法分子究竟将“染色馒头”卖到哪家学校?化验确认“染色馒头”所添加的“柠檬黄”、“糖精钠”及玉米香精等添加剂究竟是否超标?“染色馒头”作坊的实际销售数额究竟是多少?叶副局长说,只有查清这些问题,再对照刑事案件立案标准,才能决定是否进行刑事立案。
“染色馒头”是如何流入市场的?“黑心”小作坊屡禁不绝暴露了食品监管还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信息不对称造就暴利市场
“过去大家喜欢吃白面馒头,但现在条件好了,想吃健康食品,就选择吃杂粮馒头,这刚好给一些造假者带来了商机。”温州市龙湾区状元镇甘岙村一名村民今天对前往采访的《法制日报》记者说。
4月15日,龙湾区工商局根据群众举报,在状元镇甘岙村甘中路一间民房大院内,发现生产销售“染色馒头”的无证作坊,作坊里存放了大量蒸熟的馒头,其中有不少黄色的“玉米馒头”。执法人员用手一捏,发现双手立刻被染黄。在现场,还同时查获“柠檬黄”、“糖精钠”及玉米香精等添加剂。
“玉米馒头颜色鲜亮,吃起来很软很甜,自己家里做不出这种效果。”《法制日报》记者从购买过这种染色馒头的一名安徽阜阳籍打工者口中得知,她每天上班都要从一个摊贩那里买一些带在路上吃,“添加香精是肯定的,玉米面加了多少就不清楚了,但真没想到会有害中毒”。
“看到电视上说了,很恐怖啊。”记者随机采访了当地的几名村民,一位诸姓老人说,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染色馒头的制作工艺,大都是贪图方便就从路边摊贩处购买的。
《法制日报》记者发现,甘岙村的这个“黑心”作坊条件简陋,地上满是泥泞,四壁是发霉的墙,蒸笼就摆放在民房门外搭建帐篷的地上,边上就是煤炭堆。
执法人员查获的账本上显示:3月22日至4月14日,这个没有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的“染色馒头”作坊每天售出馒头8000余个,每天营业额在3000元左右,共卖出这种馒头19.48万个。
“因为信息不对称,一边是消费者的需求,一边是无证经营者低成本供给,暴利市场就这样形成了。”当地一家经营面点生意多年的王姓老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