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传统观念不是根本性制约因素
中国青年报: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王平:捐献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规章制度的建立、人员队伍的培训、红十字会和卫生部门的配合等等,这里面都有许多很细的东西。可能从外面看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很复杂。就国家层面来讲,包括建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委员会、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中国人体器官获取组织、人体器官捐献专家队伍,地方上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另外,我们还要对协调员、志愿者进行招募培训,要编写教材、宣传资料,开发计算机网络体系等等。总之,需要做的工作特别多。
中国青年报:中国的传统观念,比如身体要完整地入土为安,会不会成为人体捐献的障碍?
王平:我认为会有这方面的影响,但不会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因为现在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都施行火化,不存在完尸入土的问题。虽然个别地区因为一些原因还存在土葬的风俗,但整体上来讲这不是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
我一直认为,中国人不缺乏爱心,我们红十字会接触到很多富有爱心的人。在我们开展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捐献等工作时对这一点就深有感触,所以我们对未来的捐献还是很有信心的。
中国青年报:根据这项工作的试点工作方案,对人体器官捐献者有什么激励措施吗?比如,像献血一样,以后亲属可以免费用血?
王平:人体器官捐献跟献血不一样,它不能长时间保存,需要即时使用。对于捐献过器官的家庭,我们主要是给予精神层面的激励,但对于这样的家庭不幸又有人需要器官移植,相对于献血和需要输血而言,其概率是很小的。此外正好有合适的供体出现,也是一个小概率,应该给予这样的家庭怎样的特殊政策,也需要试点来加以解决。
中国青年报:现在有很多家庭困难的患者付不起医疗费就想到去卖器官,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像“卖肾救子”的新闻。
王平:是的。红十字会本身就是一个人道救助组织,对于捐献人体器官的困难家庭进行救助,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这里面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救助的条件、救助的标准、资金来源、如何与器官买卖划清界限等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在我们的试点方案里明确设立人体器官捐献基金,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完善器官捐献体系是一个长期过程
中国青年报:目前国外在人体器官捐献方面是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王平:像美国、西班牙等国的捐献体系都已经相对完善了。有许多东西影响着捐献工作的开展,如法律法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医疗保障等等。例如,在西班牙,法律这么规定,如果生前没有提出书面要求不捐献器官,就默认你同意捐献。我国是书面同意捐才能捐,而且公民去世后自己也做不了主了,最终捐与不捐还得家属同意,而且许多时候家属之间也存在分歧。这就是一个差异。
此外,西方的医疗保障体制和我们也有很大区别,因此一些先进的东西我们可以学习,但同时也要结合我们中国的实际。
中国青年报:有些人也担心捐献的器官被某些人或组织用来获取暴利,咱们在制定试点方案时有没有对这方面作出一些制度性的安排?
王平:我想,由红十字会参与开展这项工作,正是基于红十字会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红十字会的组织性质,应该更能为公众接受。同时红十字会作为第三方参与这项工作,正是考虑了要保证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公平公正,在捐献过程中,红十字会将全程监督具体的实施过程,在方案中已经明确红十字会对人体器官捐献要进行见证。只有确保捐献工作的公平公正,才能真正得到公众的信赖和支持,才能够把这项造福人民的好事做好。
中国青年报:这一系统的完善还需要多长时间?
王平:我认为,完善中国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目前的试点计划是一年,就是到明年的三月份,但我们会根据届时的试点情况决定是否延长试点时间。关键是要看能否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能够在全国推广的运行模式。
中国青年报:这一年试点的目标是什么?
王平: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试点,积累经验,探索建立人体器官捐献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规章制度、工作队伍、信息平台、保障措施和监督机制,逐步形成科学、公正、高效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促进我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和健康。
人体器官捐献既可以挽救他人生命,造福他人,造福社会,又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对家人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因此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人体器官捐献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深信中国人民不乏爱心,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这项工作一定能够很快开展起来。本报记者王俊秀 实习生 陈磊
本报北京10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