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曾益新
“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既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痕迹,又具有明显的市场经济色彩,加之各方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了非常突出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局面,新的医改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建立、完善能否实现。”中科院院士曾益新如是说。
今年3月,新的医改方案将全面亮相,而在递呈国务院供决策层参考的多套方案中,有一套尤为瞩目:它是唯一一份由医疗行业专家提交的、主要为广东省专家组成参与的、中科院医改项目组完成的报告。据了解,它将与最终出炉的医改方案大方向吻合。昨日,记者对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进行了详细采访。
医保体系应打消户籍限制、城乡差别
记者:新提交的医改方案中,全民医保包括哪些?关于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的医保体系如何设计?
曾益新:全民医保体系应当包括低收入人群基本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和商业性医保。我们认为,户籍制度弊端多多,取消势在必行,此次设计医疗保障体系时,不再划分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而将绝大多数农村人口以及城镇经济困难人口一视同仁地列为低收入人群,此人群数目应在8亿左右,为他们建立低收入人群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而政府应该担负起他们的主要医疗保险费用。
具体方法是,通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个人共同分担的方式为每一个人购买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目前人年均100元逐年上升,至2015年达到相当于目前的300元~500元水平。基本医疗保险应设立合理承付上限,上限每年不超过5万~10万元人民币并逐渐上调,在2015年达到10万~20万元的水平,并允许全国各省份根据当地医疗消费水平制定当地上限。我们算了一笔账发现,除非进行器官移植,对于大多数重大疾病的诊治,目前10万元人民币是能够基本满足治疗需要的;如果不制定上限,很可能会诱导过度治疗,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在户籍制度没取消前,还是要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初诊制是此次医改方案重中之重
记者:据了解,初诊制是此次医改方案的重中之重,实现初诊制的关键是什么?
曾益新:老百姓之所以不愿去基层医院看病,首当其冲就是嫌医生“差”,怕误诊漏诊,所以实现初诊制“最重要的还是人才”。据统计,近年医学院毕业生有近40%改行从事其他工作。所以,我们建议只实行5年制与8年制医学教育制度,逐步废除3年、6年和7年制,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我们建议,政府首先应该在工资待遇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我们可以参照针对教师的配套待遇,愿意到县(市、区)以下医院工作者,国家应免除学杂费、培训费,并提供奖学金;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期间,除工资薪酬外,还应享受各级政府给予的补贴,按国际经验,应逐渐使他们的收入接近或超过大医院同行。
各级医疗机构就诊医保比例不同
记者:在三级医院医疗资源不均等情况下,如何引导、分流患者自觉地去不同医院看病?
曾益新:可以通过初诊患者在各级医疗机构就诊时不同的选择而给予不同的医保支付比例。如果初诊时前往公立一级医疗机构或村医就诊的患者,应由保险机构支付100%的门诊医疗;对于初诊时就选择去二级医院甚至非到三级医院看病不可的患者,医疗费用的保险支付比例应当相应有所降低,如70%和50%,甚至更低。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就医就应有明显区别,以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对病人的筛选和分流作用、缓减大医院就诊压力,缓解“看病难”局面。
广东省做法值得全国医改方案参考
“归根结底,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就看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和初诊制(基层医疗机构)能否实现和完善。”曾益新告诉记者。他表示,而这又取决于两点是否到位:政府投入的增加和基层医疗机构中合格医护人员的到位。
报告指出,初诊医疗机构包括村医、乡镇卫生院、私人诊所和城镇社区医院,正是这一级的医疗机构应承担全国绝大部分病人的初诊服务,这个部分的完善对于缓解大医院就诊压力、消除“看病难”有决定性意义。
“在这方面,广东省的做法值得参考。广东省规定从2007年起乡镇卫生院由县(市、区)政府负责建设和管理,‘十一五’期间,省政府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的建设和设备购买,市和县(市、区)级财政也应给予专项补助,并规定由省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按每万名户籍人口配置10名医务人员,每人每年1.2万元标准给予补助,并对这些地区的村医每人每年补贴1万元。”曾益新说。(涂端玉 黄金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