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关键词勾勒2011年券商投行变革轨迹

2011年12月23日10:1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券商 投行业务 证监局 纪要显示 破发 代表人 转会市场 转会费 新股首发 能力考试

编者按:2011年即将离我们远去。回首这一年,A股市场持续低迷令投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是保荐业务,还是承销业务,投行业界都发生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新股破发潮涌、八菱科技中止发行、乌龙招股书、差异化审核、保荐代表人跳槽、投行专项治理……这些事件不仅深刻改变着资本市场,也同样在改变着我们的投资理念。证券时报记者特别挑选出2011年投行业界六个最受热议的关键词,试图记录下2011年我国投行业界生态环境变迁,以期能在解读和回味中给投资者带来一些启示。

破发潮(关键词之一)

2010年末,当A股投资者们还沉浸在新股不败的神话中时,破发潮却已然暗潮涌动。进入2011年,中国A股市场出现多年来罕见的、最猛烈的一波“破发潮”,令许多投资者对“破发”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2011年1月份,共有31只新股发行上市,其中16只在上市首日出现破发;到了3月份,发行上市的31只新股中有8只在上市首日便遭遇破发。2011年4月份,新股破发达到阶段性的高潮,当月上市的26只新股中,共有16只在上市首日出现了破发;紧接着的5月份上市26只新股中仍有高达12只在上市首日破发。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打新股这件本来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瞬间便沦为一件风险极高的冒险行为。其结果是,投资者在新股首发市场上演了一场空前的“大撤退”。

随之而来的是一级市场“冰点”频现。比如,2011年4月份有2只新股创下了首发(IPO)的“新冰点”,其中,中京电子创下了7家有效报价家数的历史新低,庞大集团则以21.6%的网上中签率创下了1996年来新股发行的最高纪录。到了5月份,双星新材则以65.52%的网上中签率刷新A股历史纪录。

与此同时,各类机构投资者参与首发配售次数由2月份的峰值1902次锐减至5月份的285次,同期平均每次动用资金则由2.79亿元萎缩至6200万元。

进入2011年7月份,新股的破发潮才渐渐退去,新股发行终于站稳了脚跟。但回过头来看,破发潮的出现无疑是受到了二级市场波动的影响,但其本质却是新股在资金炒作下维持高价发行的一次全面崩盘。新股特别是创业板新股一直存在的“三高”隐患,终于在今年上半年轰轰烈烈的“破发潮”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暗藏在破发潮背后的还有询价投资者与承销商之间的一场博弈。从今年初开始,一场围绕着新股发行定价权的争夺战,在询价机构与主承销商之间悄然展开。

今年4月份,在A股破发潮达到高峰时段,有媒体报道合计达40家第七类询价机构遭到彼时仍较强势的券商投行除名,其中主要包括了一些“不好好报价”的机构。然而,投行很快也遭到了询价机构的集体反击。比如6月份,八菱科技成为了首只因询价机构不足20家而被迫中止发行的新股。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市场化的力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新股发行的市盈率在2011年全面回落。比如,创业板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已由2010年第四季度的90.56倍,2011年前三季度逐步下降为73.88倍、44.18倍、39.91倍,甚至还出现了募集资金低于预期的情况。

事实上,2011年上半年A股市场经历的这一场“破发潮”,无论是对于发行人、承销商,还是对于机构投资者甚至散户而言,都是一堂非常宝贵的“体验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堂“体验课”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