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理财产品亏损致声誉风险
2005年,美国最大托管银行道富银行中国区首席代表曾对他的美国老板说,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必须去“订个座位”。
而对于当时初来乍到的外资银行来说,他们一般会帮客户将存款转为理财产品,这样既降低了利息支出,又降低了银行资金运用上的风险,进而调整了业务结构,将存贷差的这部分利润转变为中间业务的利润。
这在当时的确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个人高端客户。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外资银行设计的各种结构性理财产品蜂拥而至。
吴先生当时就是这种理财产品的拥趸,他听信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警句,从国内的投资份额里拿出了100万交给一家外资银行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而且在当时对这家银行的服务赞不绝口。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吴先生的账户只剩下不到40万元的市值了。而对方则告诉李先生,在给他做投资压力测试的时候,认为他是一个激进型投资者,于是帮李先生买的产品令其账户损失惨重。
从此之后吴先生再提起外资理财产品时都嗤之以鼻。和吴先生一样,很多人对外资银行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服务”越来越警惕。金融危机让很多外资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很多原本在外资行做理财的企业客户与高端个人客户,也将资产及业务回流到了中资行。
和客户一起回流的,还有人才。
冯景(化名)此前曾在中资银行做过10年信贷业务,在出国工作4年后加入某外资行任高级理财咨询经理,今年2月,他辞职了。而德意志银行环球银行业务亚太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张红力加盟工商银行出任副行长则是高管离开外资行的案例。
外资银行中层人员回流更比比皆是。“外资银行人情味不够,而且业务范围也比较局限,随着中资行薪水的提高和业务竞争能力的提高,外资原有的对人才的吸引力在消逝。”从汇丰银行离职加入民生银行的魏先生表示。
(责任编辑:林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