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收紧银根,寻求海外扩张被认为是现金充沛的中资银行业可选择的战略之一。然而全球市场持续动荡,如何选择出海时机、价格、地点和方式,中资银行业尚须多方考证。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但这未能阻挡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
日前,招商银行以193亿港元成功竞得香港永隆银行53.12%的股权。国家开发银行也于6月底传出消息,将投资不超过1.36亿英镑继续增资巴克莱银行。据悉,美联储也将尽快批准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美国设立分行。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持续加剧,中资银行仍然在海外频频“出招”。银行业“顶风出海”,是否选择了合适的投资时机、价格、地点和方式?不确定的全球经济走向,给中资银行业海外扩张带来新的挑战。
自2007年8月份以来,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加深,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剧烈调整,金融股一直呈螺旋式下跌。花旗银行的股价在今年6月27日甚至跌到了10年来的新低。遭遇麻烦的又何止花旗银行一家。次贷危机和美元持续不断的贬值,甚至导致美国大行之间展开了“评级混战”,相互调低信用评级。
在此背景下,一些业内专家断言,次贷危机或许给中资银行创造了走出去的最好时机,因为中资银行有可能以相对便宜的价格买到一个好的银行。
2007年中资银行确实加紧了海外扩张步伐。其中,工行率先发力,收购印尼哈林姆(Halim)银行90%的股权。随后,又分别斥资将澳门诚兴银行80%的股权和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纳入囊中,并在莫斯科和印尼设立了分支机构。此外,国开行认购英国老牌银行巴克莱银行股份,民生银行出资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股权,中国银行以9.65亿美元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中资银行海外扩张一时间风生水起。
“受次贷危机影响,一些欧美金融机构必须作出巨额资产冲减,出于保持资本充足率的考虑,这些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新资金的注入。而海外资产价格的下跌,确实是某些金融机构进行海外扩张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何自云告诉记者。
然而,随着次贷危机的持续深入爆发,本来备受看好的价格因素则转为最大的悬疑和不确定性。金融机构的一些海外扩张行动已经遭遇到短期账面亏损,如国开行入股巴克莱银行、中投入股黑石。而中信证券幸好终止了与贝尔斯登的合作,才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大额亏损。“馅饼还是陷阱”,因次贷危机的持续恶化,海外扩张战略遭遇到强烈争议。
“最坏的时候可能尚未到来,至少现在还不是底。”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分析师石磊告诉记者。
以今年3月中旬贝尔斯登公司濒临破产事件为代表,美国几乎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在此期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并未因世界经济放缓而下降,自今年年初每桶突破100美元大关后,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到7月3日已突破145美元。年初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一直在高位波动。金融市场动荡、原油价格高企、世界粮食价格高涨,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加剧全球资本市场乃至全球经济的动荡。
面对境外市场风险,中资机构的境外扩张战略是暂停还是继续推进?海外扩张的时机是“正当其时”还是“尚待观望”?
“这需要根据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不同情况来分别考虑。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深不见底,国际资本市场仍处在不断下滑中,还远远没有跌到谷底,所以欧美成熟市场的风险尚未完全显现。因此海外扩张需要慎之又慎。而在新兴市场,由于兼并的对象可能并非上市银行,所以面临的是盈利水平的风险,而盈利水平的波动往往滞后于资本市场的波动。也就是说,扩张时机的把握应该视每个案例的具体情况而定。”石磊认为。
对收购时点的把握,价格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招行将最终报价确定为每股156.5港元,即永隆银行2007年底的净资产的2.91倍。“这个价格不便宜,招行关注的必然是长期战略部署。”对此,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也表示,海外资产价格的变化,并非建行走向海外的主要原因,建行海外发展将会主要以战略投资,以通过增加网络和服务赚钱为主,而非财务投资。
海外扩张的首选点在哪里?众多银行的投资实践表明,新兴市场开始受到更多青睐。如工行的一系列兼并收购,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的新兴市场。此外,建行收购美国银行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中行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也都集中在新兴市场范围内。
专家预计,如果次贷危机持续蔓延,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重点将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因为那里公司的成长性比较好,中国客户多,和次贷危机的关联度比较低。
宏观调控收紧银根,寻求海外扩张被认为是现金充沛的中资银行业可能面临的战略选择之一。然而全球市场持续动荡,如何选择出海时机、价格、地点和方式,中资银行业尚须多方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