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巨灾,一般是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特大灾害。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社会生产活动开展不当引起的(如矿难),还有的是人为制造的(如恐怖事件)。
现代社会中,人们防范、抵御巨灾的能力大大增强,但由于社会活动的复杂多样,巨灾影响比过去要广泛而深入。证券市场对经济、社会活动反映极为敏感,遭受巨灾的冲击非常大,一旦控制不好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引发某种特殊的“次生灾害”。
信息透明:股市稳定大前提
当巨灾发生的时候,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组织救灾,与此同时要努力完整地披露信息,让全体民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充分的信息,以此来稳定人心。
过去,有的国家对于巨灾采取“保密”措施,拒绝让外界了解灾情,也许其出发点是不想使民众产生过于恐怖的印象,以避免冲击社会稳定。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并不能取得想象中的效果。在缺乏正规信息的情况下,人们只能求助于传闻,结果是不实的信息到处流传,反而导致人心浮动,制造了更大的不稳定。
更况,现在信息传递手段很多,互联网可以让人们在第一时间得到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信息。对救灾信息予以封锁,以此来保持稳定的做法,已经没有任何操作性。美国“9.11”事件发生时,万里之外的中国人通过电视直播如临现场般地了解实情,根本不可能封锁消息。此时,管理部门所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将灾情信息透明,把事实公之于众。有了来自正规渠道的客观报道,人们可以全方面地了解灾情。
不过,证券市场的问题要复杂得多。一般来说,巨灾发生以后,最初的灾情报道是集中在对灾害本身的描述上。仅仅凭借这样的信息,人们只能知道发生了什么,却并不能判断出它对证券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具体的上市公司来说,更是难以知悉其会在巨灾中遭遇到什么。
显然,这个时候证券市场若出现了信息缺失,极易造成市场动荡不稳。在这种情况下,最通常的做法就是停止股票交易。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监管当局当即宣布股市休市。我国台湾1999年南投发生“9.21”地震后,股市也曾经较长时间休市。虽然,休市本身降低了市场运行的效率,但从实践来看如果休市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相关因素的不断积累,一旦开市后集中释放将产生较大的震荡。但此举至少可以避免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市场运行出现恐慌,从而导致大量的非理性操作出现。
当然,休市只是暂时的举措,是为信息的完整提供留出时间。一旦相关信息得到披露,整个市场初步做到了信息对称,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市场恢复交易。也许,此时市场会因为巨灾的发生而出现大幅震荡,但由于投资者已经基本了解了信息,通常来说不至于出现盲目操作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市场的有效性。
只要有了这种有效性,那么行情的基本稳定就能够实现。这里必须指出,所谓“稳定”,不是刻板地不让市场波动,而是让这种波动与实际环境的变化相符合,不出现过度反应。很显然,做到巨灾信息的透明是实现稳定的最基本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