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除了石油涨价之外,人民币升值恐怕也可以称得上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大经济热点。2008年3月12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7.1069元/美元 ,与2005年7月21日汇改时的8.11元/美元相比,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了12%。然而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涨幅高出2006年3.3个百分点,也远超政府确定的全年3%的涨幅。于是,国内不少专家学者惊呼,人民币正处于“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双重困境之中。
应该说,如何迅速摆脱这一困境是目前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所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在遥远的拉美大陆,中国也不乏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该地区最大的国家、与中国同属“金砖四国”的巴西便是其中之一。2007年,一方面,巴西国内出现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巴西的货币雷亚尔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升值。对于此,巴西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将对2007年巴西的通货膨胀与汇率情况及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作一简单分析,以供参考借鉴。
一、通货膨胀情况及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
(一)通货膨胀情况
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CEPAL)发布的《2007年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初步总结》(以下简称《总结》 ),2007年巴西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约为4.1% ,而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2008年1月11日公布的统计显示,巴西2007年通货膨胀率为4.46% ,不但没有超出该国政府设定的年增长4.5%的目标,更是远低于同年拉美地区平均水平的5.9%。从这个意义上说,巴西的通货膨胀并不严重,然而,巴西政府决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因为,巴西的通货膨胀比2006年高出1.32个百分点,这是2002年以来巴西通货膨胀率首次出现回升的势头(2002-2006年巴西的通膨率分别为:12.53%、9.3%、7.6%、5.69%和3.14%) 。
(二)原因分析
毋庸置疑,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多种,但通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巴西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第一、全球性物价上涨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
近年来,全球商品价格出现了普遍上涨。尤其是随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再加上气候的影响,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出现短缺,导致全球性的食品、饮料价格的飙升。据统计,2007年巴西食品和饮料价格涨幅最大,达到10.79%。其中肉类价格上涨22.15%,牛奶价格上涨19.79%。非食品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去年仅上涨2.83%,低于2006年的4.23%,是1998年以来的最低涨幅 。从图1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食品、饮料价格上涨是巴西通货膨胀上升最主要的因素。
图1 巴西消费物价指数基本构成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http://www.bcb.gov.br,Monthly report,Central Bank of Brazil.
第二、资源价格上涨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毋庸讳言,自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来,中国、印度等广大发展中国家获益匪浅,其经济实力日臻强大,然而与此同时,上述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带来的一个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全球性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其中以石油和铁矿石为主要代表。近年来,石油和铁矿石价格就没有停止过上涨的步伐,给世界经济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作为全球化的一员,巴西自然难以逃脱生产资料成本上涨的厄运。
第三、财富效应 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巴西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由表1可以看出,不论是GDP还是人均GDP,都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随着经济的增长,巴西国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尤其是巴西货币的不断升值以及巴西资本市场的日益繁荣,使得巴西国民获得了巨额的财富效应,进而导致巴西国内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张,而需求的增长必然会带来物价的上涨。
表1 近年巴西经济增长率(%)
|
2005
|
2006
|
2007
|
GDP
|
2.9
|
3.7
|
5.3
|
人均GDP
|
1.5
|
2.3
|
3.9
|
数据来源:根据《总结》第81页巴西的有关数据整理而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