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央行"从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大银行的执行力度、行为选择及授信政策的调整,无疑成为信贷调控的关键节点。
不负监管部门所望,各大银行目前正悄然行动。
近日,多家规模不等的中外资银行均向本报记者证实,在这些银行向央行汇报的信贷规划中,"新增规模与2007年基本持平、按季控制"成为一致内容。
而一些大行对2008年信贷计划的制定,则更为严格。
本报记者掌握的信息显示,为防止分支机构在全年信贷盘子出来前的"突击放贷"行为,工行总行近日给出了1月份新增贷款的上限。
而建行方面,2008年的信贷增量可能比2007年的水平"更紧一些"。
与此同时,各家大行正在酝酿中的授信政策也将对实体经济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两高一剩"行业、出口导向型企业和房地产行业"十分不利"。
大行"紧上加紧"
虽然,大型商业银行的2008年信贷计划尚未最终出笼,但外界已对四大行今年的新增信贷规模做出预测,分别为工商银行3650亿元、建设银行3500亿元、农业银行3100亿元、中国银行2600亿元。
"今年整体的(新增)规模已经基本明确,要跟上年增量的绝对数持平,实际上2007年也是在央行确定的盘子里。"1月9日,一家大型商业银行授信评审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
但从此前公布的大型上市银行三季报来看,工行、中行和建行在2007年前三季度的信贷投放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2007年9月末,工行客户贷款及垫款净额比年初增加人民币4019.39亿元,增长11.4%;同期,建行增加3772.19亿元,增长13.49%;而中行更快,增长16.69%,增量为3290.46亿元。
对比2007年三季度末与2008年预测的两组数据,信贷调控政策在2007年四季度发挥的作用清晰可见。
同样,2008年的从紧货币政策也需要大行做出表率。
近日,工行总行向所有一级分行下发了一份内部通知,表明了工行贯彻宏调精神的"未雨绸缪"。1月9日,一位见过上述文件的工行人士透露,"总行的文件很短,总体的意思是在全行2008年年度信贷计划没有下达之前,为防止1月份信贷增长过快,要求各分行1月末新增贷款不能超过去年全年新增贷款规模的15%。"
从收益角度考虑,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信贷投放提前到1月份或一季度来执行。所以,"总行此举的意图很明显,在全年信贷总盘子未出来之前,担心下面的贷款跑得太猛。"上述工行人士称。
"1月份15%的占比不算多,这在大行中应该也算是少的了,看来他们(工行)执行得比较严格。"一家大行负责资产负债管理的人士如是评价。
目前,其他大型商业银行并未发出类似通知,但"紧上加紧"已成基本格局。
"总行今年的信贷盘子也还没定下来,在与去年新增规模持平的基础上,我们可能还要再紧一些。"1月9日,建行某一级分行人士透露,但与工行不同的是,"我们在季度控制的前提下,月度之间可以作小幅调整"。
授信政策调整思路解析
如何调整各自的信贷投放策略,各家商业银行还没有想好最佳答案。
1月8日,上海一家综合性外资法人银行管理层人士透露,该行于2007年12月份初向央行上报了2008年信贷规划,也遵循了"增量与2007年持平和按季控制"的窗口指导要求,四个季度的信贷投放(累计)比例大致为35%、60%~65%、90%、100%。
这位外资行管理层人士称,对于各家外资法人银行而言,上述信贷调控的标准是相同的。不过,这家于2007年完成转制的外资法人银行目前也陷入迷茫之中。"今年是否进行规模扩张?如何做?现在都还没确定,因为对政策看得不太清楚。"上述外资行管理层人士直言。
本报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包括工行、建行在内,大型商业银行对具体行业授信政策所作的最新调整都还没出台,因为调控对商业银行授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
究其原因,信贷总量受限让贷款行业投向问题变得愈发重要和困难。一方面,信贷投放的总量受限后,将对银行的盈利性增长形成一些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面收紧,市场资金供求也出现变化,银行资金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
"但问题是各家银行的资金价格都会上去,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在大家都上的情况下,我们怎么上得更好。"前述大行授信部负责人如是说。
所以,横亘在商业银行面前的将是这样一道难题。
"如果要做好企业,好企业的定价能力可能比我们强,所以,银行的议价能力比较弱;要是做一般企业,可能风险又会加大。"上述大行授信部负责人表示,"这就是我们在投向上需要把握好的(尺度)"。
目前,"关于信贷投向方面的政策还在起草阶段。总体来说,在贯彻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对一些新的领域可能会控制得更加严格。"前述大行授信部负责人称,因为国家现在明确规定,假如一些项目不符合有关规定,那么"谁投入,谁负责","这样对银行的合规要求就更高了,所以,我们也准备强调这些内容"。
具体而言,"我认为重点应该是在一些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上,特别是一些热点领域,如电力、资源型的行业。"上述大行授信部人士续称。
行业冲击知多少
贯彻宏调要求、调整行业投向,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普遍选择。
虽然总行的政策还未出来,"但肯定是遵循国家宏观调控的导向。"1月9日,浦发银行一位分行公司部负责人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除股份制银行之外,一直处在调控末端的地方银行也已采取措施,调整授信策略。
"越来越紧了!"1月9日,一位地方银行授信部人士直言,"未来主要是存量优质客户信贷需求的增加和零售等低风险业务的增长。"
上述授信部人士所在的银行已对授信政策方面将作出初步调整,"授信权限进一步上收,并推行公司准入和行业评审制度,信用评级系统也做了调整,更加严格了"。这位地方银行人士称,"房地产、钢铁、汽车、公路、有色金属、水泥、电力、煤炭、纺织等,将是第一批进行行业评审的"。
从这份清单中可以看出,实体经济中的一些行业将因为银行调整授信策略而受到冲击。
"近年来,我们对房地产和钢铁企业的贷款一直是比较严格的。"前述大行授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我们一般都要求低质押,质押率一般不高于70%,以抵抗房价下跌的风险;另外,在资质(审核)上,我们不太主张做一些别墅等高端的开发贷款。"
其实,大行此前的行为已表明,房地产行业在2008年受到的冲击将进一步加大。2007年6月30日,在建行内地业务中,房地产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10.59%,其中有抵押贷款占比82.68%,该两项数据已分别比2006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和提高2.02个百分点,意味着建行在降低自身风险的同时,逐步减持房地产开发贷款。
无独有偶。除"两高一剩"行业继续受到调控影响之外,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也被银行列入净退出的清单。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特别是一些小、散、差的出口导向型企业会面临进一步的生存压力。"前述大行授信部负责人如是说。(陈昆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