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的普善老年公寓近日成为周边上海老人们的一大谈资。这家定位于中高端的养老机构正开始接受老人入住申请,进一步吹热了民间资本涌动的上海养老市场。
随着政府对养老事业的日益重视,近年来本市各区都开设了大量的养老机构,仅今年一年就新增床位1万张,但这中间多数还是以传统的病房式养老院为主,尽管收费较低,但运营模式比较落后,设施设备差,服务内容也相对单调,往往只注意弥补老人生理上的需求而忽视老人精神上的满足。
面对行业内的空白和社会需求,中高端的养老机构的兴起就成为必然之势。熊立宏便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那群人,半年多前,这位从事通信行业多年的民营企业家将普善路677号的一栋5层旧厂房改建成一座老年公寓。
普善老年公寓在硬件投入上耗资1000多万元,设有单人房、双人房、三人房及套房,每个房间均设有卫生间、淋浴间、空调、电话、吊扇。公寓专门设立了大屏幕电视房、棋牌活动室、健身房、理疗室。熊立宏有多年加拿大生活的经历,对当地养老院的硬件配置和人性化服务印象深刻,“我心目中理想的养老院应该是从生理、心理上全方位关怀老人。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压力很大,子女们有很多原因无法对父母尽孝心,养老院的职能,就是代他们尽这份关心。那种‘一张床加三顿饭’的传统模式养老院会慢慢出局,现在是这个市场的起步阶段。从规模看普善养老公寓不算大,但这是我们的第一步。”他表示只要政府支持,有合适的场地,民营企业完全有能力把“银发工程”当作一个产业做大做强,最终创造出自己的服务品牌。
看好银发市场的并非只有熊立宏一人。去年4月,一个以居家养老为概念的房地产项目“亲和源”康桥老年公寓在南汇开工,开发商是民营上海建桥集团。整个“亲和源”项目由多套电梯公寓、娱乐活动场所、公共服务大楼、医院及商业配套设施组成,建成后可容纳约1800名老人。“亲和源”也因此被称作“上海首个大规模高标准老年公寓”。
统计显示上海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接近300万,虽然政府逐年增加养老床位,今年又一次将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但养老床位仍呈现供小于求的态势。政协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教授任浩认为:上海老年产业发展与上海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不相适应,也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不相适应。政府应对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在用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令不少民营投资者望而却步的是民办养老院通常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如此定性之后,养老院的盈利部分无法取出,须继续运用于福利事业,这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民营资本而言,无疑是另一重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