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自信与文化自觉

2014年01月30日11:2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治理 现代化 制度 文化 政治文化  文化部监察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 文化部 监察局 陈锋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于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国家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这个伟大奋斗梦想,明确作出了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具体规划部署,郑重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课题。积极稳妥解决好这一历史课题,需要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双轮驱动。

一、中国治理现代化基本制度自信

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和执行者善于运用制度思维和制度规范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中国治理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立足国情、“以苏为鉴”和“向外国学习”中探索奠定的。邓小平曾指出,毛泽东同志在这些方面,他都提供了一个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框架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开辟了广阔道路。但是,经济基础的薄弱、社会生产的落后以及具体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为此,毛泽东指出,一定要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中国假如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还赶不上美国,还不能为人类做出大的贡献,那就要被开除“球籍”。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真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力求从制度比较上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决心和信心。 虽然,由此引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急躁冒进,以及后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但是,发生这样的曲折和挫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在于制度体系不完善以及偏离了制度治党治国的执政思维和治理方式,出现了权力过度集中、运动治国、全能政府的治理误区。针对这个缺陷,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针对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自由化思潮,邓小平从改革开放之初就与之进行了坚决斗争。他指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思考中,从多个方面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了制度比较,充分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第一,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第二,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发展人民民主。邓小平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这种制度更利于团结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第三,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人民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标准。“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第四,比资本主义更能够集中力量高效率地办大事。“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条件靠制度优势,大国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还只是必要条件,正如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所揭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方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从政治经济学的综合视野看,政治组织的效率与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彰显制度优势。在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机制的意义上,经济发展依赖于经济组织对分散信息的高效处理,而各民族国家的能力竞争取决于政治组织的效率。1978年至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51.93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3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温饱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维度上,着力健全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十八大总结了制度体系建设成就,同时指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较多。一些重要领域制度缺失,一些制度设计不合理,一些制度不配套,一些制度执行不得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充分焕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因此,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制度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第一要务。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