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发动机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由本国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难点,但也正是希望所在。我认为,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传统农业,根本无法承受经济社会发展之重,十分有必要引进工商资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为什么困难?我看难就难在孤立、分散的耕作方式,长期缺乏科技创新、资本投入和产业提升,工业之水难以浇灌农业之田。现在还提靠天吃饭,实际上是一种耻辱。从我去过的地方看,青壮年外出打工,种地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种粮口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个结必须设法解开,有时宁可把步子放得慢一点,也要理清思路,避免在矛盾交织时选择错误的方向。
很多人都已经看到,“城市腿长、农村腿短”对可持续发展已经构成威胁,困难之多、压力之重和挑战之大,前所未有。我认为,小城镇矛盾多,存在各种基层微观事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怎样增强小城镇的综合承载功能呢?第一步,把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首先转化为可以有偿转让的产权形式,当农民选择小城镇就业或定居时,可以通过宅基地使用权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同时也获得进镇落户或创业的启动资本。第二步,把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改为完全的土地所有权,彻底解决产权主体不清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有利于农民真正受益,避免激化社会矛盾。
现在,我国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低,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从超过30%降到12%以下,并且还在继续下降。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农民增收完全不可能通过2.5亿农户土里刨食解决。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为契机,配套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伸开五指平面推,必定会软弱无力;攥紧拳头打出去,才有强大冲击力。九龙治水,也从来治不了水。国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沉心静气,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支持小城镇建设,连续干三、五年必有成效。
多年来,我国的根本优势为什么没有充分发挥,潜力为什么没有充分激发,很大程度上在于各级政府官员没有完全把精力用在新型城镇化上,把功夫放在新型城镇化上。心意不专就会思绪杂乱,思绪杂乱就会神气散乱,神气散乱就会浑浑噩噩。以小城镇为抓手的新型城镇化,我认为不宜撒胡椒面,一开始就把面铺得过大。有必要优先支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卫星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和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发达、城镇密集区域的小城镇,形成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我这些年一直有个梦想,如果能解决县城和重点小城镇80%左右的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和生活能源自给,就可以在全国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大格局。如果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建设1万个新能源示范镇,对解决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等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是实实在在地尽了一个大国责任。内外兼得,为何不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明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基地。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蓝图,是一条通向繁荣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