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近期,中国外汇占款连续两个月下降,市场几乎都给予负面的解读,认为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可能正在加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外汇占款的下降恰恰给央行货币冲销“减负”和“解套”的机会,有利于央行有效稳步推进各项汇率机制改革。
根据央行资产负债表,截至11月末,我国外汇占款总额降至254590.31亿元,相比10月下降了279亿元,这是在10月份减少893.4亿元基础上的再次下滑。外汇占款的减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以及国际金融市场持续震荡下,资金避险动机增强,全球投资风险偏好下降,海外资金开始撤出新兴市场,这使我国曾经持续大规模流入压力得到缓解,而更积极的意义是,外汇占款的下降给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打开了空间。
货币学领域中,一般把基础货币分为两部分——央行自主性的基础货币投放和因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由于中国资本项目还处于管制状态,再加上特殊的“强制结汇”方式,这在中国贸易持续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不得不被动投放基础货币,也就形成所谓的“外汇占款”。
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导致外汇占款激增已经严重改变了我国货币供应结构。在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基本上通过国内信贷来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占款仅占很小的一部分,约为26.4%。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货币当局不断地使用货币冲销工具。央行的货币冲销工具经历了从再贷款(1994-2001),国债冲销(正回购)(1998-2002),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央票冲销)(2002年-今),存款准备金率(2006-今)。在持续的国际收支失衡和大量的资本流入的背景下,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安排,使得央行实施的任何一项冲销手段都难以为继。从最初削减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到通过正回购操作来冲销,再到发行央行票据的主动负债冲销方式,最后到2006年以来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冻结”商业银行过多的流动性,都是央行在一种冲销手段近乎无法有效发挥其功能后而对冲销手段进行的工具“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