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专访:我们与改革同行

2011年09月22日11:1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迟福林 改革发展 改革实践 改革创新 智库 大网络 招数 改革进程 痴心热土 2020年的海南

迟福林院长接受采访 人民网记者 陈叶军 摄

一套体制

——“独立性、网络型、国际化”

记 者:中改院的责任与追求,落地生根,做出了一件件让人称道的成绩,因此被媒体称为我国政策研究领域的“中改院现象”。中改院为何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创造出骄人的成绩?

迟福林:中改院要按改革的精神办院。这是因为,中改院作为一个改革智库,只有具备一批富有责任与追求的人,才能产生一套好的体制;同样,只有具备一套好的体制,才能保障这批有热情有追求的人能坚持不懈地做事。

中改院由事业机构转为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按“小机构、大网络”模式办院,并由此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性、网络型、国际化的机构,就是在不断地创新体制过程中来保持机构的生机和活力。

独立性。就是保持体制的相对独立。独立性是一个智库客观研究的前提条件。中改院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这是研究成果客观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传统体制内的一些研究,常常是揣摩领导的意图。智库的研究需要客观、独立、超前,是一种批评性和问题式的研究。因为只有对问题进行客观深刻地分析,研究才有价值。

网络型。“小机构”的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大网络”来支持。中改院建立网络专家群体,对扩大中改院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改院几十号人,你能做出的贡献是有限的。所以,就存在一个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充分形成一个“大网络”力量的问题。“大网络”,就是广泛联络对改革研究有造诣的国内外精英,直接或间接参与中改院的研究。“大网络”既解决了作为智库所需的高层次人才问题,也整合了多学科进行改革研究。由此,形成了一些好的主意,好的智慧成果,形成了一批网络力量,影响社会,影响决策。

国际化。我们所有的国际合作项目,从来都是自己独立设计。改革智库,需要有一个战略性思维。战略性思维来自于哪里?一方面要把握全局,一方面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中改院十分重视改革研究的国际合作,已形成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国际化”就是广泛开辟国际合作项目与学术交流,打开研究的国际视野;同时充分利用国际研究资源,扩大中国改革的国际影响。

专家库

——智库团队的整合与管理

记 者:中改院联络、团结、引领了一批各领域的知名专家,这成为中改院智库的源头活水。你们是怎样开发专家资源和挖掘专家智慧的?

迟福林:专家团队是中改院改革研究的源头活水。智库团队的整合与协调,我们使用了以下几个“招数”。

第一,设定有意义有价值的好课题,吸引专家的参与。比如2003年提的政府转型这个课题,之后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的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改革,提出第二次转型与第二次改革,提出民富优先,等等,很多专家认为这些主题很有意义,值得讨论。

第二,搭建高层次的事业平台,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中改院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事业平台,一个有凝聚力的平台,能够产生成果的平台。

20年来我们组织了71次改革国际论坛,每一次论坛层次都很高,议题的选择和搭建的平台都很好,有的专家几乎是一次不落,每次都参加。因为专家参与,发表意见,可以扩大自身的影响。我们通过这个平台,把专家的意见凝练、总结概括出来,结合自身研究,形成对决策、对社会有影响力的建议和意见。

搭建事业平台应该说是整合管理智库团队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真诚的事业追求是感召专家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只有搭建一个事业平台,使专家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才能逐步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专家团队。

第三,让专家以多种方式参与调查研究。比如我们每次搞农村问卷调查、改革专题问卷调查,都请相关农村专家、宏观经济专家参与。我们征求专家的意见,专家很快反馈出来,并由此拟定下一个调查研究的主题。

第四,给专家创造出版成果、扩大影响的条件。比如我们建院20年以来,出了200多部改革的专著和研究书籍,其中大量集中了专家的意见,将专家的成果通过我们的平台反映出来,从而扩大社会影响。

此外,我们在培训上,聘请了14位专家担任博士生导师,中改院博士点培养了不少博士生,着重研究各领域改革,专家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专家之间优势互补。有的专家熟悉这一领域,有的专家熟悉那一领域,这些专家凝聚在一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尝到了整合在一起的甜头。

第六,真诚的服务。给专家提供较为真诚、人性的服务也很重要。为此,我们专门建立了一个学术网络办公室,专门与专家联系,服务于专家。

决断力

——中改院的三条经验

记 者:中改院针对重大战略问题,总能提出前瞻性对策建议,体现了很好的判断力。为什么中改院总能及时发现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并快速提出富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迟福林:20年来,我们确实提出过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一些重要建议,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对我们来说,有三条很重要。

第一,获取信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信息社会,必须具有全局观。当然,这是长期培养和积累结果。比如我们90年代初进行农村研究,从开始研究农村土地承包制的问题,然后到立法,给农民提供基本保障公共产品等,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全局的信息,这样才能知道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尤其我们身处海南岛,更需要随时随地加强沟通,去及时全面地了解决策部门的信息、学术界的信息、社会的信息。此外,专家之间的信息也是及时进行交换、沟通的。中改院自身也建有改革信息库。信息的获取,是以专家网络为重点,以信息库为基础,不断积累、扩大的一个过程。

第二,深入调研。为了能够提出问题、论证问题,就要深入调研。我们每一年都组织实地调研,比如我们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建议,就是通过对东部、中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调研,了解到老百姓对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需求远远超出基本生存的需求。并且,我们获得了很多案例,了解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进入新的时期,公共服务产品将成为老百姓最需要的公共产品。通过这些调研和案例,再加上我们对专家问卷调查和入户调查结合在一起,形成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给决策者。多种形式深入实地调研,是把握问题、提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三,独立研究。首要的是提出问题。比如2003年SARS危机,我们看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这是长期以来政府转型不到位的结果。我们及时提出,SARS危机给我们政府敲响警钟,政府应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型。政府不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是难以解决的。通过我们自己的客观研究发现,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变了,正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突出矛盾是公共产品短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要进行第二次转型、第二次改革,并敢于提出实现“民富优先”的发展战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