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森工,递上一张绿色名片

发布时间: 2014-08-25 13:43:38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朱剑红  |  责任编辑: 环境
关键词: 内蒙古 内蒙森工 森林蓄积 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 大兴安岭 黑木耳 生态屏障

 克一河森工公司霍都奇林场黑木耳种植基地。

  克一河森工公司霍都奇林场黑木耳种植基地。

阿 朱摄

“砍木头”的变成“看木头”的

——森林蓄积快速增长,但企业效益也快速下滑,转型挑战巨大

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你一定会发现:不到大兴安岭,不知道这里有多美!但你不一定了解,不到大兴安岭,也不知道这里有多“绿”!

全长1200公里的大兴安岭,犹如一道绿色长城,成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有人将它与亚马孙热带雨林并称为地球的“两大肺叶”。在生态区位上,大兴安岭主山脉保障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在生态作用上,林区至今保存着全国最大集中连片的明亮针叶原始林,区域内779条河流和多处湿地是黑龙江、嫩江的发源地。以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均居国有林区之首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例,林业生态主体功能区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现有70%的森林被列为国家重点和一般公益林,实行全封闭保护和限制性开发,其中有94万公顷的北部原始林区和30万公顷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未开发,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被誉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目前年森林生长量在1200万立方米以上,潜力可达1700万立方米,对我国政府履行2010年—2020年森林蓄积增长13亿立方米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承诺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我国最大的森林碳汇基地。

大兴安岭的绿,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林业人的贡献。过去,林业工人基本就等于伐木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6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商品材1.83亿立方米,上缴各项税费180多亿元。然而,随着社会的前进,随着科学发展理念的树立,人们对森林的认识变了,林业工作者的角色也从过去“砍木头”的,变成现在“看木头”的:2000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木材年产量从600多万立方米,分两步调减到目前的110万立方米,实现了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保护与建设为主的历史转变。据国家森林资源调查显示,仅天保工程一期10年,林区森林面积净增67.4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增加1.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56.5%提高到目前的77.44%,仅新增的森林蓄积折算直接经济价值就达700多亿元。

角色的转换,意味着企业的转型,而转型的挑战是巨大的。林区的产业格局原本是“独木支撑”:天保工程投入和木材收入占企业总收入比例达90%以上,转型首先面临着经济效益的下降。例如,天保二期工程的实施,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木材产量调减了52%,年均减少收入约12.5亿元。效益的下降,直接影响着林区民生改善的能力。在长期“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方针下,林区职工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有80%住着棚户区的房子。国家实施棚改政策以后,这里需要改造的棚户区曾达15万户之多。同时,林业职工的收入目前只有年均3万元左右,低收入的状况亟待改善。

转型的挑战还来自市场环境的制约。这里气候环境十分严峻,又地处边疆、远离市场,所以,思想观念陈旧、人才技术缺乏、生产要素流动性差在所难免,与市场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形成鲜明对比。内蒙古森工集团董事长张学勤把林区发展的历史阶段也概括成“三期叠加”: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艰难的负重前行期和复杂的刹车转向期。“最晚到‘十三五’初,国家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林区的发展方向面临着重大抉择,转型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繁重;历史遗留的诸如厂办大集体改革、混岗职工社会保障等难题与当前存在的新矛盾交织叠加,改革难度高、风险大!”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