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印染企业达标难

2014年04月10日13:4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印染企业 印染废水 印染行业 达标排放 COD 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浙江 绍兴

  编者按

  1月16日,本报以《超标!超标!大范围超标!》为题报道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的实施情况。新标准实施已经超过1年,但国内尚有多地未能执行,实施新标准的地区也存在企业大范围排放超标的情况。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企业预处理普遍超标,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严重超标,处理负荷加大,进而造成出水超标更加严重。由于污泥产生量显著增加,随意倾倒的情况频频出现。

  作为国内纺织染整产业高度集中的地区,浙江省是国内为数不多开始严格执行新标准的地区,也较全面地披露了企业违反新标准的数据。浙江印染布总产量的2/3在绍兴,绍兴70%以上的印染企业集中在绍兴市区和柯桥区。

  在绍兴,纺织印染历来是经济支柱产业,约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30%,但同时也是当地污染排放的最大贡献者。绍兴印染企业如何适应新标准,本报记者实地进行深入采访。

  是经济支柱,也是污染排放大户,纺织印染行业在浙江省绍兴市就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河网密布,加之毗邻全国棉、麻、丝主要产区,绍兴纺织印染行业的竞争优势明显,但污染也挥之不去。

  历经数十年快速发展,绍兴市纺织印染产业已从上游产品研发,PTA、聚酯、化纤生产到中游织造、染整,再到下游服装设计、制造,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纺织印染产业群,直接从业人员达20余万。

  但环境压力也同样显著。以2012年为例,绍兴市印染行业工业产值约为988.9亿元,废水排放总量为56万立方米/日,其中绍兴市本级及柯桥区排放量达49.2万立方米/日,占全市印染企业排放总量的87.9%,全部进入绍兴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按2012年绍兴市污水处理厂平均出水浓度计算,每年排放化学需氧量1.7万吨,氨氮0.12万吨,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排放量的80%。

  绍兴是全国纺织印染行业污染问题的缩影。资料显示,纺织行业污染排放量位居中国工业行业第四位,印染行业废水处理更是纺织行业长久以来的“老大难”。

  去年3月1日起,《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实施,与原标准相比,较大程度地收紧了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氨氮等指标的排放限值。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称,实施新标准将提高纺织行业的环保准入门槛,有利于减少水污染物排放,促进纺织行业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如今,一年过后,企业执行新标准的情况如何?在执行新标准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记者近日就此走访了浙江省绍兴市多家印染企业。

  企业能适应提标升级吗?

  设施提标改造需要新增投入50亿元以上,平均每家企业新增投资2000万元,大规模投资可能导致企业集中倒闭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是全国纺织生产能力最大的产业集群基地,印染产量占全国的1/3,并拥有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新修订的《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出台,对于绍兴大多数印染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以COD(化学需氧量)为例,新标准要求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现有企业直接排放废水的COD浓度必须控制在100mg/L以内,间接排放的COD浓度必须降到200mg/L以内;到2015年,现有企业和新建企业直接排放废水的COD浓度必须降至80mg/L以内,间接排放浓度控制在200mg/L以内。

  绍兴市印染企业执行间接排放标准,也就是自2013年1月1日起,所有企业应该执行印染废水纳入统一管网200mg/L的排放标准。

  但记者采访了解到,2009年6月1日起,绍兴对全市污水进管浓度实行新标准,每吨污水COD浓度必须降至1000mg/L以内。在此之前,印染企业废水进管浓度达到1500mg/L。2012年7月1日,绍兴又将这一标准要求提高至500mg/L。

  “新标准于2012年10月19日发布,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由于多项指标加严,完成标准升级需要时间。可以说,新标准留给企业提标改造的过渡期十分有限。”绍兴嘉德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永良表示。

  另一方面,为达到COD纳管浓度500mg/L的要求,近年来绍兴市、柯桥区的印染企业投入预处理设施建设的资金总量已经高达30.4亿元。“如果要满足COD浓度200mg/L的纳管标准,仅设施提标改造还需要新增投入50亿元以上,平均每家企业新增2000万元。”绍兴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副处长沈伟荣介绍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绍兴市、柯桥区涉及的印染企业贷款规模高达800亿元,从业人员20万。如果在短时间内强制性大规模投资,可能会导致大量印染企业集中倒闭,同时也会大大削弱企业购置新设备和研发新技术的能力。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