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国家海洋局网站上挂出了《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根据《公报》显示,我国的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其中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已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但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依然突出。而无论是南海海域的海水质量,还是珠江口的海域污染情况都不容乐观。
三大污染物主要分布区域在珠江口部分海域
根据《公报》内容,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其中珠江口部分海域的污染更是呈现有所加重的情况。
2013年,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总量较上年减少了23540平方公里,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部分近岸海域。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渤海、黄海和东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都处于下降趋势,分别减少了4590、13030和9150平方公里。但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却增加了3230平方公里。与上年相比,珠江口以西沿岸、汕头近岸、湛江港等部分海域污染均有所加重。
《公报》显示,近岸海域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而这三种主要污染物的主要分布区域中均有珠江口部分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的超标导致了近岸局部海域的富营养化。虽然2013年夏季,呈富营养化状态的海域面积已降至6.5万平方公里,较上年减少了3.3万平方公里,不过令人担忧的是,珠江口近岸等区域依然是重度富营养化海域的主要分布区。
除此之外,在海洋沉积物质量状况方面,南海的情况也较差。据介绍,去年全国近岸海域沉积物综合质量为良好的站位比例达93%。其中,东海近岸沉积物综合质量良好的站位比例最高,为97%,而渤海、黄海和南海近岸沉积物综合质量良好的站位比例依次为95%、92%和88%,南海的比例最低。而珠江口主要超标要素为铜、砷、铅、锌等,个别站位铜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珠江口及大亚湾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
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方面,《公报》显示,报告期内在监测区域内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01种,浮游动物713种,大型底栖生物1342种,海草7种,红树植物9种,造礁珊瑚104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物种数从北至南呈增加趋势,符合其自然分布规律。
其中,南海鉴定出浮游植物473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546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645种,主要类群为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海草7种,红树植物9种,造礁珊瑚104种。不过,2009年以来,夏季珠江口海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就呈下降趋势。
《报告》中监测的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多数河口生态系统海水呈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密度高于正常范围,鱼卵仔鱼密度较低,而珠江口的浮游动物密度就低于正常范围,因此被给予了“亚健康”的评价。根据介绍,“亚健康”的状态即是该海域的生态系统能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不过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已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化,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已经超出了该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而《报告》中监测的海湾生态系统也多数呈亚健康状态,生境丧失和人为污染是海湾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压力,多数海湾浮游植物密度高于正常范围,鱼卵仔鱼密度较低。而广东的大亚湾也正处于“亚健康”的情况。
不过,在珊瑚礁生态系统方面,我省的雷州半岛西南沿岸与广西的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均呈健康状态,其状况要好于处“亚健康”状态的南海东海岸和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特别是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活珊瑚盖度为10-46%,平均为21%,自2008年以来,其活珊瑚盖度就整体呈上升趋势。(记者钟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