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2013年12月的一天,北京空气重度污染。交通频道的主持人正在调侃天气,一位听众打来电话,忧心忡忡地问:“能见度这么低,我要是因为看不清闯了红灯怎么办?”主持人一愣神儿,旋即回复:“别担心,不会罚你,因为雾霾太大,警察和摄像头根本看不见你闯红灯!”
近几年,“霾”——这个原本有些生僻的汉字,和“PM2.5”——这个有些陌生的学术名词,都成了舆论传播过程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符号。
雾霾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们前所未有地珍视每一个蓝天,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扫除雾霾、治理大气污染成为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1953年11月的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一年后,一对夫妇戴着面罩走在街道上,害怕空气传染疾病。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从英国到欧洲大陆再到美国,一根根大烟囱、一颗颗煤炭推动着这些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环境污染也给他们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1813年冬,历史上有记录的最早的空气污染案例在英国爆发。此后,掺杂着大量二氧化硫、臭氧、氮氧化物、颗粒物的空气所形成的雾霾,开始沿着工业革命的轨迹在欧美国家的城市里引发危机: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62年、1985年德国“鲁尔雾霾危机”,1953年、1963年、1966年美国“雾霾杀人事件”……
国家立法、区域协作、产业转型、能源调整、绿色建设……从1953年英国专门成立应对雾霾的比佛委员会开始,全世界的治霾历程已过去60年。
如今,当我们来到伦敦、鲁尔、纽约,享受这些城市里清新的空气和满眼的绿色的时候,很难想象他们曾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浑身煤炱的幽灵”。
这些城市的雾霾究竟如何被根治的?多年后,北京、上海、石家庄这些中国新“雾都”也会如此美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