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治理监测并举
自2008年1月1日起,柏林、汉诺威和科隆三大城市在德国率先设立了“环保区”。所谓“环保区”指的是在受汽车尾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里所设立的特定区域,只有尾气排放达标的汽车,才能在环保区内行驶。
根据尾气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汽车被划分为1、2、3、4四个等级。机动车要根据尾气排放监测结果,办理不同的“环保标签”。其中,2级标志为红色,3级为黄色,4级为绿色。绿色等级最高,表明尾气排放情况良好,符合环保要求。而红色表明尾气排放情况不良,黄色则介于两者之间。在车管所、维修厂等机构都可以办理这种“环保标签”。
目前,德国已经有48个城市开始设立“环保区”。例如,柏林的“环保区”自2009年1月起只允许黄牌和绿牌车辆通行。而自2010年起,标准提高到“环保区”内只允许绿牌车辆通行。进入“环保区”的街道边上有明显的路牌提醒。而且在机动车驾驶执照培训中,了解这种路牌的含义也是驾驶员必须学会的内容。
德国联邦环保局去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德国联邦和各州共设有643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这些监测站点各有分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联邦环保局的监测站点共有7个,选址远离城乡地区,主要负责按国际公约和欧盟法律来监测未受人类生活影响的空气质量状况。而各联邦州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则在城乡地段按层次进行布局。例如,在柏林市区的16个监测站点,它们按城市地段、交通密集地段和城市边缘地段的分类方法对整个城市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
德国各地监控网点的监测数据在网上一目了然。人们可以在网上了解到当日和近日的空气质量,包括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臭氧等具体指标,并可预测未来几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能源转型计划
2000年,德国正式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核心就是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固定上网电价制度,对推动风电、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德国政府进一步修正《可再生能源法》,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35%以上的电力消费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50%以上的电力消费将来自可再生能源;而到2050年,80%以上的电力消费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按照德国政府的设想,将来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将成为德国电力供应的基础,电力系统的其余部分将围绕其进行优化;大多数化石燃料发电厂只在几乎没有阳光和风时才需要发电,这些发电厂运营时间将减少,因此其总体发电量将降低。发展可再生能源,坚持能源转型,是德国政府综合考虑基本国情、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后的重大决策。无论是德国总理默克尔,还是副总理兼联邦经济和能源部部长加布里尔都对此坚信不疑。日前,德国政府在勃兰登堡州梅泽贝格宫举行内阁闭门会议,默克尔对加布里尔的能源转型计划表示全面支持。
“以环境为代价” 代价沉痛
王志远
经济学上有一条著名的曲线,叫做“库兹涅茨曲线”,说的是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即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随着经济增长呈先加大后减小的倒U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格罗斯曼和克鲁格等经济学家把“库兹涅茨曲线”的思想应用到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当中,于1995年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该假说认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也有倒U形曲线关系,即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在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无一例外都出现过严重的环境污染,这正好印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说法。从1952年伦敦雾灾到1955年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污染事件,再到1962年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雾霾灾害,这一切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环境退化超过一定的生态阈值,生态平衡就变得不可逆转,解决环境问题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德国鲁尔区空气质量的改善既得益于本国的多方治理,也得益于欧共体的统一环境政策。鲁尔区今天的一切与政府的决心和民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尽管这样,德国人也依然为他们的“环保梦”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但是他们坚持了下来,而且正在朝着下一个梦想奋进。(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