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记得早年看过一部根据查尔斯·狄更斯小说改编的英国影片《雾都孤儿》,片中19世纪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伦敦似乎永远笼罩在阴霾的雾气中。如今的伦敦,雾霾掩城的景象当然是再也见不到了,但这里的人们永远记得,伦敦曾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又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才永远摆脱了“雾都”的恶名。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伦敦烟雾事件是这座城市、也是这个国家永远的痛。煤炭的大量使用造成与日俱增的空气污染,是始于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病之一;到了19世纪,伦敦雾霾、烟雾开始频繁发生却仍没能引起人们的警惕。1952年12月5日,冬季的伦敦再次开始起雾,随后的几天里雾气浓重且气味越来越刺鼻,呛人的浓雾笼罩大街小巷,最严重时白天能见度不足两米,天黑后街灯都难以穿透浓雾。由此导致交通中断,全城几乎陷入瘫痪。无孔不入的烟雾深入室内,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据记载,当时很多剧场因“观众看不清演员”而暂停营业;因呼吸系统不适而就医者挤满伦敦各大小医院。在这次为期一周的烟雾事件中,前后共有约1.2万人因各种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引起的并发症而丧生。
这次伤亡惨痛的烟雾事件,实际上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空气污染问题长期积聚后的一次大爆发。在冬季,由于上千万户城市居民烧煤取暖和工厂烟尘的排放,再加上城市机动车的尾气排放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伦敦城市上空的硫氧化物严重超标,与冷雾混合后,再经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形成酸性毒雾。
灾难之后英国政府痛定思痛:首先于1954年颁布《伦敦城法》,要求工厂加高烟囱,居民改造家用炉灶;接着1956年又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在规定的“烟尘控制区”内禁止直接燃煤;此外还将全部火电厂自伦敦市内迁出。之后的几十年中,伦敦还不断出台和更新防止空气污染的相关法案。通过一系列的整改措施,伦敦的空气质量逐渐有所改善。
然而杜绝燃煤排放后,机动车排放又成为城市最大的空气污染源。伦敦市政府遂又采取补贴等措施,鼓励人们购买和使用小排量汽车,购买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及电动汽车,并在车辆最拥挤的市中心区域划出方圆20平方公里的交通拥堵区,从2003年2月开始,对在工作日7时至18时时段内进入上述区域的私家车辆,征收每车每日10镑的交通拥堵费,以缓解路面拥堵,减少尾气排放,鼓励人们尽量使用地铁及地面公交。经过近半个世纪持续不懈的努力,如今大伦敦地区的空气质量基本得以保障,虽也起雾但不再呛人。 (本报伦敦2月6日电 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