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延安:生态文明的奇迹

2013年07月15日09:0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延安 生态文明 绿化 植被 环境

巨变背后 有多少探索筹谋

从荒山秃岭到满目青翠,从贫穷落后到富有时尚,退耕还林和生态文明建设给延安带来了巨大“利好”。

“全国退耕还林看陕西,陕西退耕还林看延安!”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说:“退耕还林工程,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在延安投资最大、实施期限最长、覆盖面最广、群众得实惠最多的项目,对延安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退耕还林使延安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逐步走向了多种经营、高效农业的新时代。”

过去,在许多外地人眼里,延安除了是革命圣地,似乎总与荒凉、贫穷、落后等词语相连。而今,想象与现实之间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真的到了延安。

城市里干净整洁、车水马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山野间满目青翠、郁郁葱葱,一片片树林婆娑起舞。果园里果实飘香,青砖灰瓦、窑洞成排的农家小院,漂亮、干净、整洁、现代的农民新居,让久居城市的人们羡慕不已。

仲夏,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井家湾村农家院里硕果盈枝,靠山而建的窑洞、平房整洁有序。山上花果飘香、绿浪起伏,几乎看不到裸露在外的黄土。井家湾村是延安城郊有名的“农家乐”村,全村157户人家,有71户参与经营。每户一年收入最低五六万元,多的有几十万元。

“要是不搞退耕还林,没有好的自然环境,肯定办不了‘农家乐’。”“退耕还林虽然减少了耕地,但凭借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收入节节攀升。”村民雷小兵、解候毛对记者说。

驱车延安,宛如穿行绿色长廊。来到柳林镇新茂台村,只见沿路坡地到处是山地苹果,缀满枝头,上面被一层层防雹网严密遮盖,果园地里处处安装着太阳能杀虫灯等防虫害设施。果农闫彩富介绍说:“咱搞的是设施果园,有雨窖、防雹网等,全是各级政府、林业部门免费提供的,每年在肥料、物资也给予很大支持,就是一条,让我们生产出质量好、价格高的果品……目前我栽植的30亩果园全部挂果,去年收入17万元,今年预计收入20万元以上,收入比10多年前种粮强好几十倍。”

在自己新建的窑洞里,吴起县五谷城乡麻台村村民崔生帮高兴地说:“过去在拐沟里住3间泥皮房,墙都裂了缝,成了危房。现在搬到这3孔敞亮的窑洞里,别提多高兴。”80岁的路建昌祖孙四代42口人,从拐沟搬到这里,政府补助了十几万元。他说:“政府不仅出钱帮我们搬进了新居,还为我们规划了文化广场和专门的生产区、娱乐场地、娱乐设施,牲口圈、厕所、沼气三位一体,菜园和花园应有尽有,简直是一个现代化的村庄。这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美事!”

延安市市长梁宏贤一席话,让记者了解到巨变背后的探索与筹谋——

“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是延安退耕还林工作的有效方法。在退耕还林起步阶段,延安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的全局,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生态植被与群众生活同步改善,农村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各县区狠抓退耕和禁牧两大关键措施,全面落实以粮代赈政策,大力开发林果业、草畜业和棚栽业,注重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巩固和提高退耕还林成效。14年来,延安市不断完善退耕还林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度,坚持一手抓退耕还林成效建设,一手抓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巩固和提高。封山禁牧、基本农田建设、产业开发、退耕还林管护体系建设等成果巩固工作,均先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