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统计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照明产品生产第一大国。2010年,共生产节能灯42.6亿支,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0%。预计到2013年,中国节能灯产量达到70亿支以上。而研究显示,节能灯含汞量平均为0.5毫克/支,这样一年中国节能灯生产耗费的汞在20吨左右。而1克汞渗入地下后会污染约360吨水及周围土壤。
节能灯耗电少、寿命长,加上国家的大力推广,已经普遍走入寻常百姓家。但不少市民发现,使用过的废旧节能灯无处回收,只能随着垃圾一起丢弃。而环保专家则表示,节能灯中含有的汞属于重金属,如果处理不好会对土壤和水造成污染,呼吁国家尽快出台政策规范回收制度并从行业标准上降低汞含量。
近日,国家环保部有关人士表示,环保部正在筹划制定加强添汞产品及相关行业汞污染防治工作的政策,拟禁止批复使用液态汞和手动注汞的荧光灯生产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该项政策的出台将为节能灯汞污染的治理提供保障。
市民:废弃节能灯随垃圾扔掉
根据国家发改委在近日一个节能灯推广活动上提供的数字:我国照明用电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如果把我国在用的14亿支白炽灯全部替换为节能灯,每年可节电480亿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00万吨,节能减排潜力很大。
由于国家大力推广节能灯,并对其销售进行补贴,不少市民都将家里的白炽灯换成了节能灯。家住滨江路的王小姐告诉记者:“前一阵有节能灯公司到小区门口搞活动,用身份证就能享受政府补贴,价格比较实惠,但每人最多只能买十个,还排队呢。”
但王小姐同时也发现,节能灯尽管寿命比较长,但几年下来家里坏掉的节能灯也不少。她说:“每年都要丢掉四五个吧,一般都是随着垃圾一起扔掉,不知道还有地方可以回收。”记者发现,目前基本没有对节能灯进行回收。
专家:1克汞能污染360吨水
那么,节能灯究竟是否需要回收呢?统计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照明产品生产第一大国。2010年,共生产节能灯42.6亿支,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0%。预计到2013年,中国节能灯产量达到70亿支以上。而研究显示,节能灯含汞量平均为0.5毫克/支,这样一年中国节能灯生产耗费的汞在20吨左右。而1克汞渗入地下后会污染约360吨水及周围土壤。
对此,广东生态环境和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节能灯的汞污染问题长期被忽视,一则是因为相对于镉等重金属来说,汞的危害性没有那么大,主要是汞矿区和涉汞企业周边的土壤可能会受到污染,比较局部。”
但他同时指出,如果回收体系一直无法建立,导致大量废弃节能灯随着生活垃圾填埋的话,对土壤和水的危害性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因为如果土壤被汞污染,种植在上面的水稻等农作物也会吸收汞,尽管吸收的量没有镉那么多。”陈能场还表示,一些地区对大米的检测已经显示,汞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
企业:广州尚无处理废弃节能灯资质企业
在节能灯回收的过程中,企业为何积极性不高呢?广州大型废弃物回收公司、绿由工业弃置废物回收处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昨日告诉记者:“我们没有专门回收过节能灯,只是在回收工矿企业的日光灯管时会有节能灯一起收回来,由于我们只有回收的资质,收集到一定数量后还需要送到深圳、惠州等有处理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
据悉,节能灯由于含有汞而属于危险废弃物,收集和处理企业都需要取得相应资质。而绿由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广州还没有一家企业有处理节能灯的资质。实际上,我们收集的量也非常少,主要是因为一些企业要通过ISO认证时,废弃物必须要有合法去向,我们帮助这些企业处理废弃物时就顺道收集了废弃的日光灯管,大的企业一年有一两百支,小的就十几二十支。我们一年收集到的量也就几万支。”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真正处理起来,主要就是先将灯管破碎,然后回收其中的汞蒸气,可以将之生产日光灯管的企业进行再利用。
对策:
应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
在应对越来越多的废弃节能灯问题上,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广东省环保志愿者指导委员会总干事、广州市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委员陈彦鸿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节能灯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社区回收环节上,用户分散丢弃时间不一、灯管极易碎、基本很难完整回收、还有不好运输的困难,所以很难资源性回收。节能灯还是要和电池一样,要从行业标准上生产低汞的含量,还有规范制作企业回收制度,应该由节能灯生产企业负责废弃节能灯的回收,并交由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处理。”
而国家环保部有关专家近日表示,环保部正在筹划制定加强添汞产品及相关行业汞污染防治工作的政策,拟禁止批复使用液态汞和手动注汞的荧光灯生产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具体而言,在降低并淘汰汞的使用及鼓励先进产品和工艺方面,扩大固态汞电光源产能;新建、改建、扩建荧光灯生产项目必须使用固态汞,并采用圆排机和密闭化注汞技术;鼓励低汞/微汞、长寿命、高效电光源产品研发和推广,加强LED产品的研发,推广其应用范围。文/记者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