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官员谈核:安全是利益和代价之间的平衡

2012年08月07日14:1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核与辐射 马尼拉海沟 环保部 洋脊 1975年 安全监管 安全水平 安全文化 预测 发展核电

国家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二司副司长汤搏。摄影 甄宏戈

国家环保部官员就核安全报告向《中国新闻周刊》进行了解读。该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二司副司长汤搏表示,中国的核安全问题,要放在发展的背景下考虑;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技术的提高,还有赖于观念的转变

2012年5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全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情况的报告》和《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在经过了近一年的检查后,这两个文件对中国民用核设施的安全状况,给出了“总体可控”的结论。对此,外界普遍解读为在福岛事故后冰冻了一年多的中国核电,即将重启。

但目睹了福岛核事故巨大破坏力的中国民众,对中国的核电重启依然疑虑重重:与日本一水之隔的中国,是否也可能遭遇福岛这样的天灾人祸?若如此,中国的防范是否充分?依中国目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是否足以支撑较高的发展速度?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周刊》于7月26日采访了国家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二司副司长汤搏。

中国新闻周刊:福岛事故发生后,中国一直在总结教训。这些教训,能梳理出几条?

汤搏:在事故发生以后,美国核管理委员会讲了非常重要的一点:福岛事故是在日本福岛核电厂所处的特殊的厂址条件下发生的。也就是说,不能把一个厂址的情况,随意复制到另外一个厂址。但是福岛事故提醒我们,要把以前对于厂址所做的工作再做个回顾。比如海啸问题,我们核电的选址都对海啸进行评价,但过去国内有一个相对比较主流的认识,认为中国大陆架的条件和日本很不一样,中国的大陆架比较浅,又很长,大陆架附近并没有产生巨大海啸的条件。所以我们过去核电厂的设防重点,都是风暴潮,以及天文潮,而不是海啸。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现在对海啸问题有没有新的认识?

汤搏:新的认识并没有太多,但是有些新的做法。海啸的问题很复杂,它产生的根源有几个,这次日本是地震海啸,可能还有海底火山爆发,还有大的冰山的融化。中国的大陆架附近既没有火山,也没有冰川,引起海啸的重要原因还是地震。福岛事故后,我们重点评估了琉球海沟和马尼拉海沟。琉球海沟评估出来的结果是:即便以最保守的情况来考虑,它在中国大陆沿海产生的海啸高度大约也就是几十厘米。

而马尼拉海沟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它的地质构造是由六个断裂带组成的,这六个断裂带如果联合破裂,它产生的地震强度应该是9级。假如按此评估,那么到达广东沿海的海啸高度,可能和这次日本差不多,大概十四五米。马尼拉海沟的情况是去年美国一个报道提出来的,所以我们这次将马尼拉海沟作为了评估的重点。

但是在马尼拉海沟的中间,有一个洋脊,即海底的山脉。上述六段断层分布在洋脊的两侧。因为这个原因,六段联合破裂的可能性极低。那么三段联合破裂有没有可能?台湾对此情况进行评估,结论是可能发生一段破裂,其产生的地震强度大概是8.4到8.6级。而我们保守评估了三段破裂,结论是它产生的强度是8.8级。如果按此计算,它引发的海啸到广东大亚湾附近的离岸高度大概在2.7米。

我们同时还计算,这个2.7米的离岸高度,假如真冲到厂址上,可能有多高?事实上,大亚湾和日本的情况不一样。大亚湾是一个湾,湾里面积比较大,所以外面的海啸冲进来以后反而消散了,不会像在日本那样会爬高。初步的评价结果还是比较乐观的。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秦山核电站,《核安全报告》提到要加高防洪堤,这主要是考虑什么因素?

汤搏:当年建设秦山核电厂的时候,国家核安全局曾经对秦山进行追溯安全审评,包括防洪的审评。在当时所获得的资料里,有一个1956年曾经观测到的风暴潮的一次记录,我们把它叫做“56.12”。

当时这个记录非常怪,因为它的数据出奇地高,和周围的水文站相比,就出现了一个水位的凸峰。专家们因此判断认为,从物理角度看,这个数据似乎不大可能,所以就怀疑是不是当时观测有误,或者是记录有误。我们在做数据处理的时候,如果一些数据明显不合理,是可以把它们筛掉的。当时专家判断这些数据不合理,就把它筛掉了。

但这次对秦山核电站进行评估的时候,有些专家提出来说,你也没有证据证明这个数据就一定不可能出现,它们是不是合理还有待商榷。所以这次核查,这个数据又被拿回来了。而这个数据一放进来,就对整个的水位有影响。这是其中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近年来的一些自然现象,正在对我们的传统观念产生影响。比如,我们以前认为东北不可能有台风,但是前几年“麦莎”台风就刮到了东北。新的观测记录也对我们水位的评价有影响。

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是钱塘江的围垦。这几个记录综合起来,就使得现在对于洪水位的预测,比上世纪80年代高出不少。80年代的评估水位是8米左右,而现在的设计基准水位是10米多一点。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评价所依据的数据,都是过去的数据。这样的数据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未来?

汤搏:你说的有正确的一面,特别是对复杂的现象。因为对复杂现象、极端现象,它的样本数量太少。重复发生很多次,它才能越接近预报的规律。但是单独的一两次,很难用它来说明什么问题。所以我们不仅仅搜集最极端情况的数据,还要搜集不那么极端情况的数据,增加样板量。因为任何现象都存在某种“分布规律”,这样我们就能“预测”某种情况发生的概率。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