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在中山大学东校区垃圾中转站,成堆的垃圾混装待运。
“垃圾实名制”、“按袋计量”、“定点收运不落地”……近来,各种模式的垃圾分类“广州范本”,正在市内各大街区热闹试点。今年来,广州市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市镇街均被列入今明年分批实施的时间表,各地紧迫感明显增强。
可就在城区市民以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围城”的热情日益高涨之时,对环保相对热衷的高校,却因资金等原因无法解决而迟迟未动。
但记者走访了分布于天河石牌、五山以及海珠区的5所重点高校,发现仅有中山大学东校区设置有一个垃圾分类点,高校里大量繁杂的生活垃圾,绝大部分仍是“一桶天下”。一些学生社团欲积极推行却有心无力,校方和街道又各有顾虑鲜有动作,垃圾分类至今未有明确计划。
在人们印象中,大学生意识超前、热心公益,本应是环保行动的先行者,为何各大高校反而在垃圾分类推广中“掉队”?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走访
五大高校仅中大有一个分类试点
就在广州正在倡导各种垃圾分类的“范本”时,高校里的垃圾站还像几年前一样,分类仅靠拾荒老人以“能否来卖钱”来做着原始的推动。
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其中一个校门,记者看到长长的三轮车队伍,再往里走,就是该校的生活垃圾中转站。车上都放着一些纸板和塑料废品,这是几位老人仔细地从垃圾里淘出的可以卖钱的“宝贝”。
一位忙于在垃圾堆收集纸板的老人说,“学校不分类,我们也把它分类来卖赚钱”。不过对于厨余垃圾或者电池、灯管等有害废品,这些老人连忙摇头,坦言只能放任自流了。
类似的状况也出现在华师、华农等高校,塑料瓶、纸箱、水果皮等各式各样的垃圾都在校园中被“一桶天下”。
而暨南大学本部的情况则比上述学校“先进”一些,分类垃圾桶已经遍布校园,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不过在生活垃圾产生最大源头的宿舍区、饭堂,一下子又成了“一桶装”。记者问到暨大宿舍管理员宿舍是否有垃圾分类时,宿舍管理员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有”。在暨大的垃圾中转站里,也没有分类的标识,分类垃圾桶里的垃圾,到了这里也是混合处理了。
经过多方了解,记者终于在中山大学东校区找到一个较为正规的分类垃圾试点,它处在学生生活区的一个角落,与官方的四色分类略有不同,这里分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三种垃圾桶。
“偌大的生活区,就一个垃圾分类点,还是几个很小的垃圾桶,谁会跑几条街到这里来放这些垃圾啊?”采访中,不少同学对这棵分类垃圾的“独苗”并不看好。
记者驻足一段时间,发现从垃圾桶旁边经过的人不少,但是很少有人往里面正确投放垃圾。走近一看,厨余垃圾里面充满了各种塑料瓶和纸盒一类的东西,而其他垃圾桶也同样被各式各样的垃圾填满。
“这样的垃圾分类桶,我们都怀疑它是不是会按照这个分类进行处理。”路过的林同学对这个现状很是无奈。而林同学的担忧也是现实存在。在中大的垃圾收运站,各宿舍清运下来的混装垃圾已用黑色塑料袋打包好,与数十个墨绿色的混合垃圾收运桶堆放在一起,上面还插着一支已被列入有害垃圾的废光管。无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废弃物,都在这片聚集地里“一视同仁”。
困惑
学生力推分类行动至今无一能实施
在整个城市推广垃圾分类日趋高涨之时,高校垃圾分类反而滞后的现实,引起了许多大学生的反思。特别是校内一些热衷于环保的学生团体,一直在自发推动校内垃圾分类,不过收效甚微,往往无疾而终。
中山大学传播学院的黄炜新就是其中一员。两个月前,他带领的团队就意识到针对高校特点,提出垃圾分类回收建议,并夺得该校“十大提案”的冠军。
提案对于垃圾回收的想法相当丰富,包括建设一个回收中心,以及在各个寝室楼下设置各种回收易拉罐、纸屑、利乐包的回收桶,对于书籍、衣服、旧报等数量较大的旧物,采用上门集体回收的办法。不过这个提案已经成型3个月,目前还没有校方的回复,参与策划提案的黄炜新告诉我们,“学校很重视这份提案,也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学校可能考虑的东西更多,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做决定。”
相比才拿出提案、满心期待地等待回复的黄炜新,华南理工大学的Fresh环保协会的葛代平心里就更没有底了。他们早在去年就向学校提出垃圾分类的提案,提案经过多次修改,整个环保协会都为此做了很多努力,结果还是不令人满意。
为了让垃圾分类有足够的动力维持下去,他们曾联系广州市开发区的一家专业回收公司来推进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在这之前,该公司在其他学校有过试点,公司也表示对这个项目有兴趣,希望和校方联系,让校方提供后勤支持,自己来完成所有的垃圾回收工作,垃圾桶将放在每一栋寝室楼之下,最后统一由公司来进行处理。
中大此时在珠海也有着同样的活动,校区团委根据珠海市和广州市的垃圾分类活动提出了提案,其获得了一个策划比赛的入围奖,同样也是每栋宿舍楼下设置垃圾分类点。虽然大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行动,但实质上,这三个策划没有一个付诸实践。
几近空白的分类设施建设,学生推动的有心无力,也令许多处于观望阶段的大学生对垃圾分类有了怀疑和懈怠。在中大的垃圾分类点旁边,记者就看到清洁工人一直忙于清扫随意丢弃的纸屑。“平时课业就比较多,不想花时间去打理,再加上分类投放的设施又少,分类了也不见得真的就分类清运处理,我们也懒得麻烦了。”暨大的罗同学坦言,如果要从寝室大老远拿去垃圾分类点,不是件现实的事情。
现状
石牌街五山街高校区域
按计划9月开始推行
今年7月份,广州市城管委首次公布各街镇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截止期限,其中全市131条街道是2012年底前,剩余35个镇则在2013年底前。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A、B、C、D”四个类别开展垃圾分类推广普及工作。记者留意到,高校集中的石牌街、五山街均列入B类街道,必须在今年9月份内开始实施。
不过眼下时限仅剩下一个月,涉及数十万人的各大高校,在垃圾分类上仍如放假的校园般平静,一直淡定地“按兵不动”。而从今年8月起,垃圾分类“广州范本”三大模式中已在多个街区试点推广,在多所高校所属的五山街,更属于“垃圾不落地”模式的试点范围——定时定点收集居民的生活垃圾,确保了转运全过程不落地、无污染。(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实习生 陈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