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市民缺乏体力技巧
义务植树常需返工
记者从济南市林业局了解到,济南市每年人工造林植树在1300万株左右,按照每亩110株计算,大约12万亩。据另一份统计,济南每年超过200万人次参加植树活动,植树超过1500万株,造林面积大约18万亩。但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尽管年年投入大量精力组织义务植树,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市民来义务植树很好,但成活率却不容乐观,保守估计可能连50%都不到。”一位多年从事植树造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济南市林场副场长王禄表示,由于市民缺乏体力和技巧,植树的质量很难保证。市民植树后,工作人员还必须巡查一遍,不少树都要重新挖坑、培土、浇水,这样才能保证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如果只从栽种成本看,组织市民义务植树远不如专业植树队划算。”一位经常组织植树活动的工作人员说,技术熟练的工人种植一株侧柏只需十几分钟,而普通市民却要耗费半个小时,加上种植不规范,不返工树根本就活不了。为此,经营单位又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本也高了不少。
市民不当“回头客”
后期管理成问题
“这次植树完成后,您还会定期来养护吗?”在过往的植树节中,记者询问过不少前来义务植树的市民,但得到的答案大都是“基本都不来了”。
“义务植树缺乏‘回头客’,说明经营单位和市民之间缺乏沟通机制。”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与湿地研究所所长房用认为,林场、农业合作社等经营单位除了吸引市民来义务植树外,还应该想办法让市民“常回来看看”,进行后期养护管理。
房用建议,市民义务植树应该和观光农业、采摘等结合起来。在适当的节点,告诉市民其栽种树木的生长情况,这样就会增大市民回头的几率。“如果市民知道自己栽的树结果子了、能乘凉了,他们一定会来看看,这不仅有生态效益,还会产生经济效益。”
房用表示,由于山地裸岩较多,市民在此进行义务植树不现实,而湿地和森林公园则是比较好的选择。在济西湿地、小清河两岸等进行植树,栽种大片的纪念林等,既能恢复植被改善生态,也会提高当地市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碳排放的问题比较严重,可以用碳汇交易鼓励企业造林。”房用认为,除了市民自发植树,鼓励企业参与造林更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减少碳排放难度比较大,但可以让企业以造林的形式换取碳汇,这也能增强国家在碳排放上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