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新华社近日报道称,有生态专家表示,在短短几天内,多个省从流域性大旱急转大涝,这种极端天气现象与全球变暖大环境有关。
在此,笔者以为,越是与全球变暖有关,越是易产生极端天气,就越是应该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做到最大限度地防患于未然。
本来,大量湖泊河流因干旱而干涸见底,转眼间又倾盆大雨,洪涝成灾。过去这种“旱涝急转”的情况大多局限于一个小的区域,而今涉及范围越来越大。总体说来,极端气候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有人包括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都认为,“旱涝急转”是全球变暖所致,而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工业化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所致,因而提倡要在全世界发展低碳经济。对此,有一部分学者则持相反观点,认为地球必要的温室效应,是大气层维护和调节地球适宜人类生存温度的一种有效保护效应,其中二氧化碳仅占大气中的平均含量为0.032%,在全球变暖中,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极其微小。
据《低碳战争》一书称,我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经过长期研究,指出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公元前1100年以前为温暖时期;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时期;公元1400年至1900年,为寒冷时期;现在属于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竺可桢认为,气候大变动主要是太阳辐射的强弱变化,小变动与大气环流有关。他的这个观点得到欧洲一项新研究的验证:阳光在最近60年比过去1000年的任何时候都燃烧得更猛烈。
笔者之所以在此陈述上述气候暖化的研究状况,目的在于说明,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趋势,由于气候暖化带来的异常的极端气候现象也属正常自然现象。在此种情况下,作为人类本身,唯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态势加以应对。
中国,由于是人口大国,又是农业大国,面对气候异常大趋势,更应主动做好防范,最为直接和最有保障的措施,便是加快推进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尽管此前我们在水利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与应对这种极端气候的发展趋势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要统筹调度和管理好现有水利设施,比如长江流域已建成的4万多座水库及已建和在建的2400多座水电站,由于各属不同行政区域,在发挥整体协同效应上就显得分散无力;一方面要加快老化设施的修缮,很多地方的小塘堰、小水库、小涵闸等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失修多年甚至荒废,有的甚至被填埋征用,如此之状况,只能出现大旱期间无水灌溉,大雨期间又不能起到蓄水分洪的作用。
兴修水利,是利国利民的根本大计,面对越来越异常的极端气候,面对越来越滞后的水利设施,我们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如何从思想上统一举国上下,非来一场水利建设的“大跃进”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