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几乎面对每位到访者,于长青都不忘从电脑中调出两组图片。
第一张图片是根据我国森林覆盖率状况绘成的图表,一条呈30度倾斜向上的直线清晰地显示出我国连年递增的森林覆盖率状况——截至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2004~2008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上升到了20.36%。
另一张图片里则是两排枯死的树苗,没有一片绿叶,整个画面满是土黄色——这是中西部某个国家重点公益林的画面。
“为什么森林覆盖率增加了,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依然恶化?”这位清华大学生态保护研究中心前任主任,用手指头使劲敲着桌子。
从1997年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顾问开始,于长青就开始关注与植树造林相关的话题。不久前,他撰写了一份题为《反思植树造林》的研究报告,表示应该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植树造林。
森林在哪儿呢?我怎么一棵树都没看见呢?
我国植树造林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55年——在那一年召开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我看特别是北方的荒山应当绿化,也完全可以绿化。北方的同志有这个勇气没有?南方的许多地方还要绿化。”
1981年,我国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3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扎实地开展绿化祖国运动的指示》,提出了“力争把全国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百分之十二提高到百分之二十”的奋斗目标。
30年来,“植树”早已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公益活动。根据2009年的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截至2009年底,累计有121.1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63.3亿株。
从1978年至今,我国启动了包括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多个“林业重大工程”,共计投入达5000亿~6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植树造林取得的成就,可谓有目共睹。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全世界森林正以每年5万平方英里的速度被砍伐,而中国的植树造林工作逐渐减慢了地球森林面积日益缩小的速度。在世界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中国正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其实重视绿化本来是件大好事,但有些人却把生态工程变成了政绩工程。”于长青指出。
他发现了一组自相矛盾的数字:根据1987年出版的《中国林业年鉴》,全国宜于乔木林生长而又可用于发展林业的面积为253万平方公里;而根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截至2009年,我国累计造林面积已达268万平方公里,远超过253万平方公里的“所有可能形成森林的面积”。
于长青表示,这一差别很可能是出在森林覆盖率的计算标准上。部分地方为了追求政绩,把“大量的草原划成了森林”。一位业内人士也曾经透露说,“告诉你个好消息,我们把灌木都划为森林,所以森林面积一下子增加了很多。”
“这代表着什么?”于长青指着一张在阿拉善右旗拍摄的国家重点公益林图片问中国青年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