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各家垃圾分类好坏还要张榜公布
说干就干。垃圾分类实名制施行起来,社区还是要给点力的。
德胜新村南2幢和7幢的每个楼道,都挂了积分榜,内容有楼道里的每户人家(从101、102依次),每日(1日、2日依次)分类垃圾情况、规定扔垃圾的时间和监督员名字。
昨天是垃圾分类的实名制实行第一天。可能是居民使用贴了门牌号标签的垃圾袋还不多,张姐很快就完成抽查,不过抽查的结果还不错,“打开几袋垃圾,分的还不错,装的都是厨房里的东西”。
到昨天傍晚,“仅有5%的居民扔出实名制的袋装垃圾,总体而言,居民的接受程度还不高,厨房垃圾分类效果不理想。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实名的袋装垃圾袋)一天天多起来”张姐说。
张姐等人每天要对试点的两幢楼的几个垃圾房抽查三次,时间段和居民扔垃圾的时间段一样:早上7时到8时30分、中午12时30分到下午1时30分、晚上6时30分到7时30分。
然后,抽查结果每天公布在楼道里张贴的积分榜上,用红、黄、绿进行评分,分类正确率在80%以上的家庭贴绿色的五角星,分类正确率60%到80%的家庭则贴黄色的五角星,分类正确率40%到60%%家庭贴则红色的五角星,每月月底进行考评,看谁家拿的五角星最多。
“有点像幼儿园小朋友,做得好的才有‘星星’奖励”张姐说。
“每天翻垃圾袋查分类情况,很脏很臭,怎么受得了?”记者问。
“那也要查,国外像日本,花了很多年,才让全民做到垃圾分类,这个只能靠大家慢慢宣传,慢慢改变大家的生活习惯。”张姐说。
昨天下午4时许,记者在德胜新村南随机采访了几位居民。
“(垃圾分类实名)搞不长久的,把家庭门牌号放在垃圾袋上,感觉很不好。”一位姓王的大爷说。
“那我家晚饭吃了点啥,不是都被别人知道了,万一,里面有什么不好东西被翻出来,太难看了,这样搞一点隐私都没。”旁边的一位胖胖的大姐插话道。
“不是我们不想搞好垃圾分类,主要是我们(对垃圾分类)还没习惯,老小区嘛房子小,家里特意多摆几个垃圾桶,觉得有点挤”该小区的许大妈表示。
垃圾分类实名制
要居民自愿
据悉,为了搞好垃圾分类,杭州市财政核定,给试点小区每户30元、推广小区每户20元的财政补助。“资金偏低,直接影响到社区奖励激励机制的效果。”一位负责推广垃圾分类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现阶段,除教育劝导外,消除居民不配合行为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制约措施,致使垃圾分类工作投放、分类正确率的提高难度大。”
他觉得,尝试实名制垃圾分类也是办法之一。
不过,拱墅区的垃圾分类实名制试点目前遭到一些社区“抵制”:某社区分管城管社区干部一摸底,就听到居民大片反对声“我们扔个垃圾,你都要给我们贴个标签,是不是管得太宽?”于是,该社区放弃这个“尝试”。
对此,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杨建华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件好事,符合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环保、节能、低碳,作为居民应该积极支持、参与,作为社区应当积极鼓励、引导。同时,社区作为一个居民的自治共同体,其体现的是自治原则,在处理公共事务时要体现居民的自愿性。即便是垃圾分类这样的好事,如果要贴上标签,张榜公布,实施准实名制,除非是得到绝大部分居民的支持,否则就违反其基本原则,强制性实施的做法值得商榷。”
杨建华建议,“中国老百姓传统观念里,没有垃圾分类,因此,要他们改变生活习惯,接受垃圾分类,这件事的推进要慢慢来,社区做的更多应是上门引导,可以说用苦口婆心、入情入理入心的宣传,让居民能自觉自愿地接受、改变,这样,垃圾分类才能取得长久、良好的效果。”
垃圾分类宣传
各有妙招
拱墅区米市街道锦绣社区有一个越剧队,她们自编了“垃圾分类好处多”的越剧唱段在小区传唱,帮助推广分类垃圾的知晓度:“垃圾最好分分类,厨房垃圾归一类;垃圾分类好习气,一点力气也不累。”
清水公寓是一个年轻人比较多的小区,社区通过短信、网络等平台来宣传,还通过小区共建幼儿园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让小朋友来影响家长,给垃圾分分类,据说效果不错。
香吉公寓则是利用小区内部资源,在楼道内的电视上播放垃圾分类的宣传动漫;盛德嘉苑则在物业的配合下,开展垃圾分类有奖竞赛等现场交流活动,提高居民的分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