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城”让世界恐慌

2010年10月27日10:3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垃圾处理场 垃圾分类 垃圾回收 世界电影 垃圾场 影评人 垃圾围城 服役期 垃圾河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快餐式生活催生亚洲垃圾

最近几年,有关垃圾题材的影片在西方国家颇受关注。每年3月,美国华盛顿环保电影节都会放映以环保为主题的电影。最近3年放映的《塑料上瘾》、《无影响生存》等影片都对人类大量制造垃圾的生活方式进行质疑和反思,并倡导人们过低碳、低消费生活。美国一位导演用4年时间拍摄的纪录片《垃圾梦》感动了大慈善家比尔·盖茨,他的基金会为此还捐出了100万美元。该片讲述的是生活在开罗郊区一个号称“世界最大”的垃圾村的6万拾荒者如何靠垃圾生存的故事。在南半球,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郊区,英国和巴西导演在那里合拍的纪录片《垃圾场》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获了奖。影片中有一位18岁但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巴西少女说,自己从7岁就开始靠垃圾为生,她很自豪自己没有走上风尘之路。韩国在2006年拍摄的电影《汉江怪物》讲的是驻韩美军投入汉江的有毒化学垃圾引起生物变异,生成怪物并危害沿江民众的故事。有影评人说,这是韩国人对美国一直在本国驻军的反抗,垃圾话题背后折射出政治话题。

帕亚塔斯是菲律宾最大的垃圾堆放点,占地约22公顷,奎松市及其他一些城市的垃圾都堆放于此。2003年,一个以帕亚塔斯及贫穷的菲律宾人为题材的纪录短片获得了多伦多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提名。由于很多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有时这里的垃圾山可高达20米。在垃圾堆放点周围居住着近5万户穷人,他们大多数以拾废品为生。2000年7月,一场暴雨导致近20米高的垃圾山倒塌,结果活活掩埋了200多人,使500多户人家无家可归。

相比高消费的发达国家,像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垃圾“产出”要相对少很多。菲律宾环境与自然资源部下属的环境管理局最新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首都马尼拉地区平均每人每天制造生活垃圾0.5公斤。但多达1200万人的人口以及台风作怪,也让马尼拉“垃圾围城”的压力十分巨大。在平常的日子里,马尼拉每天只有73%的垃圾被地方政府的垃圾车收走,另外27%的垃圾则被抛弃至下水沟、河流、空地、公共场所等。去年9月,超级台风“凯萨娜”袭击马尼拉,不仅造成几百人死亡,淹没了马尼拉80%的地区,还致使马尼拉的垃圾量一下增加了十多倍,大马尼拉发展署及地方政府的环卫工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彻底将台风遗留下来的垃圾清走。为此,今年雨季来临前,马尼拉当地政府警告市民,禁止乱扔垃圾,并在不少市区派流动执法人员监督乱扔垃圾现象。

恒河是印度的“圣母”,每天都有大量的印度教徒在恒河中朝拜、沐浴。但不断增加的生活垃圾和流入的工业废水已经污染了恒河水。印度卫生部门统计说,经常在恒河中沐浴的人有40%至50%会患上皮肤病和消化道疾患。印度人不是没有意识到垃圾对恒河水质的污染,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印度就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净化河水,但收效甚微。

今年3月,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发布了《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报告认为,2009年是中国“垃圾危机”爆发之年,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的选址问题,甚至焚烧厂该不该建、能不能建等问题成了中国民众热议的话题,这表明过去一直处于后台的隐性问题终于走向前台,成为无法回避且日益尖锐的社会问题。不久之后,英国《卫报》刊登文章说,是西方快餐式生活给中国人留下的垃圾越来越多。文章说,整个中国的垃圾在迅速膨胀,“其速度不亚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北京为例,北京周边有超过200个合法和非法的垃圾场,它们形成了“北京七环”,承载着消费文化的渣滓。但北京市垃圾回收再利用率不到4%,而英国是35%。尽管中国人已有低碳生活的意识,却无法停止随心所欲地制造垃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