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进入中国十多年,外资大卖场究竟盈利几何?
尽管至今没有公开数据作为参考,但根据记者多方面了解,外资大卖场在2009年以后新开门店基本不赚钱。“以TESCO中国为例,去年其销售额为180亿元,门店数为121家。两者相除,其单店销售额不到1.5亿元。而根据行业平均水平,一座两万平方米的大卖场年销售额达到2.5亿元才能达到盈亏平衡。”沈建国给记者这样算了一笔账。
外资零售商2009年之后开设的卖场大多数位于三四线市场。“这就是三四线市场的 陷阱 。中国与美国不同,三四线城市居民收入与一二线城市相差巨大,消费习惯也迥异,但外资企业在三四线城市开设的大卖场从面积到模式以及成本与一二线城市相差无几,因此很难在三四线城市实现盈利。”沈建国表示。
企业经营状况也印证这一点。正大集团旗下卜蜂莲花因业绩不佳关闭的绍兴、济南的门店,TESCO关闭的绍兴、金华、泰州等地的门店均位于三四线市场。
“外资布局三四线市场实属形势所迫,大家都知道中国未来是很有潜力的市场,但一二线城市商业已经饱和了,外资只有到三四线城市去。如果赶上经济运营状况良好,商圈培育三到五年也就起来了,但如今经济下行,对企业经营带来很大压力。” 上海尚益咨询公司总经理胡春才告诉记者。
难以落地的本土化
“尽管进入中国十多年了,可是当我们面对区域型的本土零售商时依然会遇到本土化的难题。”沃尔玛区域经理王欢(化名)向记者抱怨道。
王欢所谓的本土化并非单指对当地市场的熟悉和消费者习惯的把握,他的困惑来自更深层面。比如,当他看好某商品向区域代理商订货时,当地与该供应商合作多年的零售商就会从中干预。这与中国目前商品流通体系有关,层层代理的模式使得有如此庞大采购额的沃尔玛也无法做到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所有商品的厂家直供,它的规模优势无法体现。因此,沃尔玛到了三四线城市,必须要与当地的供货商合作,这就是供应链的本土化。
即便是单店销售冠军,具有强势议价能力的家乐福在区域市场也频频遇到代理商的本土化问题。“我们在东北某城市开店,一家调味品经销商居然垄断了当地70%的调味品。由于没有其他可替代的代理商,我们的谈判策略在这里全然失效。”一位家乐福采购经理告诉记者。
上述难题不仅是外资企业遇到的问题,任何跨区域经营的零售企业涉足其他区域时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尽管沃尔玛作为世界500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到了区域市场后,其门店销售额至多几个亿,跟当地年销售额具有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企业相比,孰轻孰重,供应商自然心知肚明。”胡春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