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企业创新蜕变历程——从《2008•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十五年调查综合报告(上)》解读中国企业创新历程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石。当代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变革与创新。
基于1993年以来的调查数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4月12日在京发布了《2008•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十五年调查综合报告(上)》,从三个方面总结了15年来企业创新的历程与成效。
制度创新:从“破旧”到“立新”
企业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部分。
1992年,国家颁布了两个重要文件——《有限责任公司暂行管理条例》和《股份有限公司暂行条例》,为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中国开始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企业改革初期,国有企业制度变革的主要任务是“破旧”,即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基本的企业制度。在1994年的调查中,对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60.3%的企业经营者选择“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2.7%选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经营者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和重点在于产权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
在1995年的调查中,“劳动用工、人事权不落实”、“企业领导体制不协调”被认为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最大难点,企业经营者呼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1998年的调查表明,有59.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有37.8%“已经参与产权重组”。
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制度变革的主要任务由“破旧”转变为“立新”,即更高层次上的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6年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对自己“企业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的符合程度的评分为5.34(总分为7分),表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技术创新:由引进到自主开发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经济实力弱,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多数中国企业从事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加工,位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主要通过设备输入和技术引进来获得生产技术,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不足。
1993年的调查发现,技术力量不足和研究开发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自主研发的主要因素;1995年的调查显示,“依靠本企业技术力量自行开发”而实现技术进步的只有43.6%,大多数企业还是靠引进和模仿。1997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很多企业采用的还是80年代甚至以前的设备。在这种情况下,重视产品开发的企业经营者的比重一直不高。此外,1997年调查表明,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总额的3.37%,员工培训经费占1.15%。2000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研究和开发能力”是本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近10年来,不少企业充分意识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的重要性,开始了自主创新的历程。200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自主开发”的比重最高,为48.9%。2003年调查发现,很多企业经营者将“具备较高水平的技术与先进的产品”作为企业成功的首要关键因素。2004年,由部分企业发起,提出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宣言》,充分表达了对自主创新的重视。2004年调查显示,“注重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的企业已经达到75.9%。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接近企业销售收入的5%,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用接近企业销售收入的2%。
管理创新:由粗放到精细
综合历年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家认识到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希望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设高效的组织和优质的团队。
2003年的调查中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的看法,结果显示,“具有先进的管理能力”排在第3位,“优质的人力资源”和“高层团队的能力”排在第5和第6位。
在组织管理方面,2000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希望通过采用多元化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组织效率。在管理的技术方面,2000年的调查显示,当时已经有相当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新技术手段来进行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被视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2004年的调查表明,一些企业经营者开始直接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
与此同时,企业家希望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1997年的调查显示,如何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是企业家十分关注的问题。2000年的调查显示,有65%的企业经营者重视“提高员工素质和积极性”。在2006年的调查中,对本企业“为员工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的评分为6.26(总分为7分)。
2004年的调查还表明,多数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力图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叶娜娜)
|